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德科学家发现原位立体保存的六射海绵化石

原标题:中德科学家发现原位立体保存的六射海绵化石

中新网南京4月2日电(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罗翠副研究员与德国哥廷根大学Joachim Reitner教授合作,发现湖南张家界附近牛蹄塘组底部纽芬兰统的硅质磷块岩中存在原位立体保存的六射海绵化石,为海绵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挖掘空间”。

这项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德国《古生物学杂志》(PalZ)上。

科研人员介绍,关于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不完备的化石记录。除瓮安生物群中报道的可能的海绵化石外,已知最早的海绵骨针可追溯到约5.35亿年前。

但由于化石海绵的分类依据大部分来源于骨架的形态结构,因此以往对早期海绵多样性和演化历程的研究,依赖于从寒武纪第二期末期开始出现的页岩相化石库中原位保存的海绵化石。

团队人员介绍,这套磷块岩位于牛蹄塘组镍-钼富集层之下,依据前人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和生物地层学研究,推测其沉积时间不晚于寒武纪第二期。原位保存的海绵化石以结核的形式赋存于富碳的硅质磷块岩中,其围岩具有指示自生成因的层状、团块状隐晶质磷酸盐沉积结构,而缺乏机械搬运沉积颗粒。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图为牛蹄塘组磷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中海绵化石保存。南古所供图

研究发现,一些化石的骨架被完全包埋在隐晶质的磷酸盐沉积中,而大部分化石的保存状态是骨针首先被等厚、具十字消光特征的隐晶质磷酸盐胶结物所包裹,剩余的骨架空间被更晚期的磷酸盐、石英和焦沥青所充填。

除原位保存化石外,这套磷块岩的其他样品中也富含零散的海绵骨针,包括一些现生普通海绵中典型的骨针类型以及一些具有六射海绵与普通海绵镶嵌特征的类型,其中有多种骨针形态在原位保存的化石中没有发现,暗示着这一时期该埋藏窗口中海绵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德国精英大学计划联合资助。(完)

相关阅读:
潜江法院:加强人民调解指导和培训 首次!我国远程医疗自闭症注册登记平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