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观见数据 中国的“奥数水平”下降了?国际奥赛排名下滑,这个锅究竟该谁背

原标题:观见数据|中国的“奥数水平”下降了?国际奥赛排名下滑,这个锅究竟该谁背

摘要:一个奥数能者所具备的特征非常简单粗暴——高智商。基础教育阶段是否接受过奥数培训,是否奥赛获过奖,无法判定一个学生的奥数才能,而真正的天赋也不会随着禁奥等举措丧失。

机器网 www.shi-fen.com

3月28日,代表中国参加第60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6名国家队选手诞生。7月,比赛将在英国巴斯举行。

这将是一次格外引人关注的IMO。一个多月前,更多被用作练兵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位列团体第六,一下牵动全社会神经。而此前,曾是“金牌大户”的中国队,已经连续四年错失IMO冠军。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云勇也明确提出,要“抛弃中国数学水平领先的错误认知”。

而同时,国内关于奥数的争论屡屡不休,管理部门连续出台抑制“奥数热”的政策。中国的奥数,到底经历了什么?

看看数据会告诉我们什么。

“数学强国”让贤了?

今年2月,中国队在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表现欠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回过神来的人们发现,这已经不是中国队第一年在国际数学赛事中折戟了。

拿2008年开始举办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来说,2009-2012年是中国队的辉煌期,在那之后,则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今年的所谓“失利”,其实仅是相对2017年的季军而言——2013年、2016年,中国队的排名都曾跌出过10名开外。而美国的表现却日渐抢眼, 2012年中国队“失势”后多次摘下桂冠。

机器网 www.shi-fen.com

而老牌的IMO竞赛中,中国也被美国抢了风头,经历了参赛以来的最长冠军空窗期——从1985年起,中国几乎一届不落地参加一年一度的IMO,33次参赛有19次获得冠军。但最近几年,“霸主”地位已被美国取而代之。

机器网 www.shi-fen.com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奥数成绩呢?不少人把锅甩在了禁奥令身上,但确实如此吗?

翻看禁奥相关讯息我们能发现,国家“禁奥令”,基本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奥赛开刀。拿上海来说,2017到2018年间被停办或更名的中环杯、小机灵杯、亚太杯和走美杯等,均是曾经对“小升初”产生重要影响的比赛;去年被紧急叫停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针对的也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此外,今年1月公布的《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小学生、初中生能参加的合规竞赛项目,远少于高中生。

而历史数据告诉我们,普通小朋友们学不学奥数,跟国家队的奥数成绩并没有太大关系。

据工人日报,2001年,教育部首次发布了“禁奥令”,也就是叫停奥数竞赛、取消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2010年,又一波全国范围的“禁奥令”发布,多省市开始叫停奥赛。但不管是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的IMO成绩都丝毫没受影响,甚至“无敌很寂寞”:

机器网 www.shi-fen.com

那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往回看。

成功秘诀:人口基数+集训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早在全民奥数热之前,中国在国际奥数比赛中就已经非常成功了。秘诀是什么?一是选拔机制,二是赛前严格又特殊的集训机制。

这个方式非常简单:每年的IMO国家队由6名高中生队员组成。在这之前,他们先要通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取得进入中学生冬令营的资格(从1991年起,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简称CMO),随后拿下难度不亚于(甚至略高于)IMO的CMO前60名,进入国家国家集训队,集训期间再经筛选,成为最后6名“被选中的孩子”。

中国在1985年参加第一次参加IMO,获得了第32名。1986年起,中国开始组织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及集训,成绩一下子就跃升至第4。尝到甜头后,集训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在国际上,这种层层严格把关的筛选制度不多见。比如德国就是每年给高中寄去一份奥数题,答得上来的学生就有可能被选中参加IMO,经过几天简短培训,就“直奔战场”。而在中国,仅集训时间就长达四个月之久,投入力度可见一斑。

这些年,美国的表现日渐抢眼,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了中国的经验。据《环球时报》,美国近年也强化了集训,还聘请了华裔教练,直接促成了2015年IMO上的一鸣惊人。而据界面新闻,美国甚至会提前一年半就开始选拔。

从中美两国奥数的成功来看,选拔集训这条道路无疑是有效的。但这也牵涉出一个新问题:每次的选拔都必须保证有足够大的选拔基数,才能最大程度筛选出真正的能力者。而这,恰是近年中国奥数成绩退步的“痛点”。

据《中国新闻周刊》,两次担任过IMO领队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姚一隽曾提到,在中国队IMO成果较好的年份(2000年~2010年),契合参赛条件的人口基数达2000万,而近年来,我国这一数字为1000万左右。从整整缩了一倍的人口基数中诞生出奥数强者的几率,自然也就少了大半。

偏偏在我们的“人才库”大幅度缩减的时候,美国在用各种方法刺激参赛人口基数的增长。姚一隽同样提到,美国在2014年有了一项重大革新——修改选拔规矩,将本来只要美国籍高中生才干参赛的规则,改为在美国读高中即可,大大扩充了他们的选拔基数。

请注意,2014年是个关键的节点。自那以后,中国和冠军席位擦身而过,至今还未重逢。

有潜力摘金的,一个班就装完了

对于以高中学生为参赛主体的国际奥数比赛而言,高中阶段的精英培养至关重要,必须保持生源、师资、理念等各方面都完善的奥数人才培养体系,来帮忙发掘、培育人才。因此,在人口红利时代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要取得好成绩,设法扩充选拔基数并准确选拔出那些凤毛麟角的奥数人才,就是提高中国奥数成绩的关键。

这需要全国高中的配合。

近十年来看,上海高中表现不俗。2008年到2018年66名中国获奖学生中,有14名都来自上海。

机器网 www.shi-fen.com

上海成绩好的经验是什么?仔细研究学生的分布,就会发现各省市基本只有一所“超级中学”能有学生获奖。上海有两所,但多数获奖学生仍出自一所学校:上海中学。这些学校有个特点是,基本上都是传统奥赛强校,在长年经营中,逐渐建立了可以覆盖当地所有学生的选拔机制。

比如,上海中学自1990年开始就开设了规模40多人的数学实验班。1998年开始,在实验班中挑选10余名数学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小班化教育,再对其中3-4名具有高天赋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中学首次有学生在IMO中摘得金牌,2008年后至今,每年都固定有学生入选国家队并获奖。

机器网 www.shi-fen.com

这个数据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个地区真正有潜质能得金牌的学生,其实一个兴趣小组可能就装完了。理论上,没有“抢”到这些孩子的学校,费再多力气也不管用。但即便有机制把最好的孩子吸引到一个学校,没有师资力量支持,也是不可持续的。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曾以竞赛出名的江苏启东中学和湖北黄冈中学。

公开资料显示,在1986年——中国参加的第二届IMO,就有一名队员来自黄冈中学,之后黄冈中学陆续共有8名学生代表国家队出战,但2005年后便再没见过它的身影。启东也在2001年后开始淡出。曾任IMO国家队教练的熊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过去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

2010年末,教育部等五部分发文,取消了高中数学联赛获省级一等奖保送的福利,只要集训队队员才享有保送资历。姚一隽认为,这很容易影响学校的培养态度,“没有保送,家长和校园就不会让孩子们花许多时刻在竞赛上”。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高考大省——比如河南,在奥数教育上未必给力。

应试和奥数人才的培育是两码事,非功利的、真正以学生个人发展为出发点的奥数精英教育,才能可持续地输出奥数人才。

与此可作对比的是美国,据界面新闻,为吸引学生报名参加奥数选拔赛,美国Akamai基金去年对外宣布,向参加USA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的学生提供4.5万美元奖学金。于是去年参加美国数学竞赛的学生有30.4万,而中国平均仅5万,选拔基数上已经拉开了很大。

奥数成绩反映国家数学科研水平?

也有人认为,奥数是为少数人开设的,不能够反映国家真正的数学科研能力。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说法。

不少研讨者眼中,IMO与具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严密相关。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近20年几乎每届都有一两位得主有IMO获奖阅历。产出获奖者最多的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都是IMO强国。

但中国却是一个例外。33年来,中国无疑称得上是“IMO赛事强国”,但却只诞生过一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当然他并没有参加过IMO);如果把12岁斩获IMO金牌、2006年拿到菲尔兹奖的澳大利亚籍华人陶哲轩算上,中国的菲尔兹奖得主也只有2位,同IMO上的屡有斩获完全不成比例。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奥数强国却得不了数学大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学生缺乏做科研所需的持久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参加奥数肩负的是“为国争光”的任务;平时对于奥数的学习也掺杂着升学等功利目的。而美国的参赛选手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行为,因此对数学学习有更强的主动性,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

华东师范大学论文《中美高中理科资优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也指出,美国学生在择校、选择是否进入理科资优班学习时具有比中国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发挥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自行考察学校,学校也会优先考量学生是否真的对学科有兴趣。

而中国,多是家长操控报考事宜,若孩子有能力进入资优班自是求之不得。所以有些孩子即便有天赋,却还是因缺乏兴趣支撑,对数学产生了“天天吃肥肉,你还会再想吃肥肉吗?”的厌烦心理。

记住,奥数是天才的游戏

有人在为“奥数热”辩护时会说,数学要从娃娃抓起,再说,好苗子越多,为国家挑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越大。

这句话看似有理,其实也并不适合真正的国际奥数比赛。

第一次为国际奥数比赛准备的奥数“冬令营”只有81个学生参加(如今基本稳定在300-400人之间),且大部分没有任何奥数培训经历,但从中挑出的孩子在经过几个月的突击训练之后,一样得到了国际第四名的好成绩。为什么?因为奥数不是基础学科,人的奥数天赋,也不是靠“培训”能够习得的。它首先是天才的游戏。

曾任IMO国家对教练的熊斌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提到,大概只有5%的人有奥数方面的天赋,如果没有天赋,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英国队领队,巴斯大学的史密斯博士也在青年参考的采访中再次确认,升学考试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奥赛没有关系,后者无法言传,只能靠天赋。那些能进入国家队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十一二岁就鹤立鸡群”。

一个奥数能者所具备的特征非常简单粗暴——高智商。基础教育阶段是否接受过奥数培训,是否奥赛获过奖,无法判定一个学生的奥数才能,而真正的天赋也不会随着禁奥等举措丧失。

奥数是智商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的角力场。认清孩子是不是这块料非常重要。若真要学,也不必操之过急。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项建英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相关阅读:
导航专家张沁 越中青年儒家文化交流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