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格化治水实现细“治”入微
日前,广州市第3号总河长令颁发,要求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在河(湖)长制工作中推行网格化治水。广州各区区委、区政府要在3月30日前完善治水网格,配齐网格员、网格长并明确职责,形成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
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广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攻坚克难、较真碰硬,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报入国家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河涌中,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已有139条不黑不臭;车陂涌、东濠涌、沙河涌、土华涌等,更是实现了“鱼翔浅底”。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治水成果仍较脆弱、任务还很繁重。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大力度、凝聚合力,至关重要。推行网格化治水,借鉴网格化治理的成熟经验,用好网格化的资源、力量,正是全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网格化治水,将发挥什么作用?
首先,一抓到底、不留死角。加大“散乱污”场所排查力度,排查黑臭河涌两岸违法建筑,定期巡查涉水事项……治水工作任务繁杂,对抓细抓实、对资源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格化治水,意味着在现有河(湖)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基层治水力量,做实基础工作,呈现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网格化治水将织成一张覆盖全市城乡的大网,进一步向社区、向基层延伸,同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齐抓共管,让黑臭水体无处容身。
其次,更精细、更高效。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每条河湖“病因”各有差异,“病情”各不相同。精准施策,必不可少。在这方面,网格化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网格化意在化整为零、化大为小,能够以村(居)、网格为基本单位排查问题,因“格”制宜、一格一策,各个击破。此外,网格员扎根基层,熟悉环境、熟悉实情——“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网格化治水能够细“治”入微,以绣花功夫提升治理成效。
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接下来就是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组织保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尽快完善治水网格,选优配强工作力量,同时在建立沟通、联动等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发挥好制定规划、明确标准、加强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
另一方面,要用好奖惩措施。基层网格员、网格长履职尽责,是落实网格化治水的关键一环。他们的作风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治水成效。第3号总河长令明确:对在网格化治水工作中履职尽责、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的,依纪依规严肃追责。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完善奖惩措施,强化督导检查,加大正向激励和惩处问责力度,尤其要坚决举起问责利器、打下问责板子,着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再接再厉,一往无前。治水是一场硬仗,必须向困难进发,跟问题斗争,好比负重登山、逆水撑船。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推进网格化治水落地见效,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广州水环境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决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
(广报评论员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