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锐说 | 樱花不能承受之重
又到一年一度的“赏樱季”。
但小锐却被一件事险些搅了赏樱的兴致……
“罪魁祸首”?看上去都和武汉大学校园内那1000多株樱花有关。
这次也不例外。
网上广泛流传的说法是:3月24日下午,因为一青年身着看上去像和服的衣服到武大赏樱花,据说因此遭到校方保安制止,进而发生冲突。
一天后,也就是25日晚上11点23分,武汉大学官微连夜回应,以校方声音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1、和校园安保员发生冲突的两名游客,其中一人未办提前预约手续;
2、冲突前,1名女性保安员对游客进行了6分钟劝离,但遭上述二人言语挑衅;
3、3名男性安保员加入劝阻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15分钟后两名游客自行离开现场;
4、武大欢迎公众预约赏樱,同时遵守预约规定,举止文明、服饰得体。
两种说法,虽然表达不一,但至少都认可了发生冲突的事实,至于原因则莫衷一是。
我们先来看几条微博评论:
当然,也有理性一点儿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武大樱花第一次因为“和服”陷入争议。
2009年3月时,曾有一对母女身穿和服在武大樱花树下拍照,招致学子和市民声讨,在众人的责备声中,母女俩匆匆离去。
当时此事便引起广泛争论,有媒体评论称,樱花与和服都没有“国耻”原罪,与其对穿和服拍照上纲上线,不如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地位方面做点实事。
10年之后,言犹在耳。
武大樱花自出现之日起,便屡屡成为话题焦点。
1939年之前,武大校园内其实是没有樱花的,后来从日本运来28株樱花树苗,种在了武大校前路(今樱花大道)。
这批樱花树已经“寿终正寝”。
而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方曾向中方赠送一批“山樱花”,周恩来总理将其中一部分转赠给武大;随后在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友人又先后两次赠送樱花树苗。
从最早的“仇恨之花”到后来的“友谊之花”,武大校园内的樱花,的确代表了一段历史。
不过,如今武大校园里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樱花树,其实是学校自行培育的。
但近年来,这些樱花每到盛开之际,却屡屡遭受“轻薄”。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发现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有疯狂摇树制造“樱花雨”的,有折断树枝拍照的……
关乎游客素质,虽是另一个话题,但,小小的樱花,到底还要承载多少的重量?
▲武汉大学樱花如期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
不管怎样,小锐首先要对武大这次的快速反应点赞,而对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争议,却也有话想说。
小锐认为,既然如今武大樱花的品种,是几代师生引种、驯化、栽培的成果,那么现在的樱花,应以供人欣赏为主。
任何单纯因为樱花或“疑似和服”而上纲上线的讨论,无论穿者还是怒者,都可谓表错了情,会错了意。
如果有人真的想靠“着和服、看樱花”表达点什么,不仅幼稚,而且这种有些低级的“刷存在感”根本就不值得被关注。
对付无聊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当做一个字母,轻轻放掉即可。
而更多的网上愤怒青年,若只因“疑似和服”或樱花就浮想联翩,更是大可不必。
自信来自内心的强大,自信的中国和中国人没有那么脆弱,连樱花或一件和服都无法容纳。
武大昨夜的回应中,没有提及肢体冲突者是否身着“疑似和服”,这是很理性和明智的。
其实,无论外界如何纷扰,樱花还是会年年开放,它不过和其他花草树木一样,装点的是四季,以及人们的美好心情。
没错,它本不该承受如此之重。
执笔 |十四心 辛七
编辑 | 杨宁昱
审核 | 朱舜
赠
书
啦
《士者弘毅》从人文精神和思想层面探讨了我国在未来如何应对严峻挑战、实现伟大复兴。作者潘维教授以深邃的思考、清新的史观、直击人心的语言风格回答了政学两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科学工作者的国家认同有什么意义?如何提高都市治理能力?
为回馈粉丝,参考消息微信近期会随机选取文章推出文末赠书活动。欢迎您在本文下方留言,留言点赞数排名前5位的读者将获赠1本《士者弘毅》。点赞数统计截止时间:2019年3月27日上午10点,名单将在本文下方置顶留言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