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国电影人李国兴:从卖碟仔到影业大亨
李国兴 上世纪70年代,十多岁的李国兴一穷二白从内地到中国香港投靠亲人,从出租录像带开始做起,最终成为影业大亨,成就了一段创业传奇。
上世纪90年代,他率先将内地优秀影视作品《雷锋》《大决战》等引入香港,并推向海外。同时,他最早率队“北上”到内地发展,还斥巨资打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百科全书——中华万年网。
一直低调行事的李国兴近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他将着力打造一个电影文化的“生态链”,从艺人管理、影视作品拍摄、到线下优质影院培育、电影文化输出,都是他投入的方向。他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的‘华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刻,他正在制作一部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电影,向祖国献礼。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李国兴这个名字,远没有他发行过的《赌神》《逃学威龙》等经典香港电影有名,其实,他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电影片及电视片发行商之一美亚集团的主席,香港最著名的电影出品人之一。他最早从香港到内地发展,也将内地影片引入香港,并推向海外。
传奇创业
李国兴早年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他1959年出生于福建晋江,19岁那年,身无分文的他到香港投靠做小生意的叔叔。当时,适逢录像带热潮兴起,他和叔叔一起走街串巷推销录像带,生意很快越做越红火。在香港4年时间,才20出头的他就自立门户,开了一间录像带出租店。凭着他的勤奋和聪明,最初投入的2万元很快就变成了20万元。
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却毅然关掉了生意正如日中天的录像带出租店,向上游的电影发行业进军。李国兴说,当时,“急流勇退”是因为强烈的危机感。“录像带是有生命周期的,它很快被激光影碟、VCD、DVD、频道电视等替代,如果不能快速反应,与时俱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李国兴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想要事业上有更大发展,就不能停留,继续往上走。”
他把自己之前赚来的钱悉数投入到电影发行领域,成立了美亚公司。公司最初在香港北角一个30平方米的小屋里,从寻片、洽谈、买片到送货、收款,李国兴全程亲力亲为,不到5年时间,美亚就拿下了当时香港电影发行业的头把交椅。李国兴从推车卖碟的打工仔成为香港电影发行业的先锋人,只花了几年时间。
“北上”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香港电影业的辉煌时期,李国兴又做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发行中国内地影片到香港和海外市场,并带领香港电影人“北上”到内地发展。
1991年,他开始发行第一部内地影片《雷锋》到香港和海外市场。之后,他又引入《周恩来》《大决战》等影片到香港,这些影片在香港引起了一阵轰动。1993年,他还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音像公司。1998年,他确立了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他向香港和海外市场引入了大量内地优秀的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雍正王朝》等。
很多人看不明白,李国兴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我来自内地,对国家和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血缘联系”。他一直向香港和海外推广中华文化,希望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他也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其实最早是在内地发展起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被载入史册的优秀中国电影都是在内地拍摄的,之后,中国电影在香港实现了繁荣。“不过中国电影的本源、中华文化的‘根’还是在内地。”李国兴带着香港导演“北上”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传播中国
李国兴“北上”后,开始进入电影制作领域,近年来,先后出品了《赤壁》《岁月神偷》《听风者》《一代宗师》《踏血寻梅》等经典影片。
李国兴还是中国网络直播的“先锋”。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李国兴完成了国庆50周年庆典的网上直播,并做出了一项繁复浩瀚的工程——建立中华万年网。这一诞生了20年的网站,被外界称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有中文繁体、中文简体和英文三个版本,详细记载了延绵万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篇章。
为了保证准确和权威,李国兴特聘了包括成思危、吴阶平,季羡林、饶宗颐、郭少棠等30多位知名历史、文化专家担任顾问,全国150多位教授和研究人员参与了资料收集和文字编辑工作。
李国兴斥巨资打造的中华万年网可支持100万人同时上网浏览。这在当时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多媒体、多语言、互动式的中华文化网页,为海外人士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对话:
溯源到更深更广的中国文化中去
广州日报:你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转入内地发展,除了看到内地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李国兴:受家庭影响比较深。我出生在中国著名侨乡,当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出去了,我父母都是很爱国的人,他们一直坚守在家乡。我是在内地念的书,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有回归家乡的愿望。
香港电影的娱乐性稍强,艺术性还有些欠缺。电影是一门艺术,一部电影能流传深远,除了娱乐性之外,还要经得时间的考验。所以,那时我感觉香港电影需要增添一些“后劲”,必须要溯源到更深更广的中国文化中去。
广州日报:你当时到内地发展,还鼓励许多香港导演“北上”?
李国兴:那时候,香港电影亟须进一步发展的动能,必须开拓更大的市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于是,我就鼓励香港导演到内地发展。我记得我最先“鼓动”的是马伟豪导演,还有一些一直跟我合作拍片的导演。
广州日报:香港导演到内地发展情况如何?
李国兴:有的不错,也有的水土不服。只有摆脱惯性思维,才能前进。现在内地很多导演想法都非常开阔,前段时间受到热捧的《流浪地球》,其实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香港导演在思路方面可以再开阔一些。
找准合适题材传播优秀文化
广州日报:你到内地发展20多年,一路怎样走过来?
李国兴:起初的阶段比较艰辛,既没有投资,也不认识人,全靠自己开拓。那时候内地的电影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不过我感觉将来一定会红火起来。
近几年,内地的票房很多,但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提出要“正本清源”,讲好中国故事,拍好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后来是怎样打开局面的?
李国兴:当时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题材:既符合内地人的口味,也符合香港人的口味,还符合世界人民的口味。这真的很不容易。
还有“结构”处理也很难。在我看来,香港导演拍商业片比较成熟,内地导演更多爱拍艺术片。当然,后来内地导演在商业片领域成长很快,加上市场化营销能力的提升,发展非常迅速。
广州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你向香港和海外发行了很多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最初有没有想到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李国兴: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很喜欢研究中国历史,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并没有保护挖掘好,有些还被其他国家用来制作文化作品,转而变成别人的知识产权和文化IP,让我非常心痛。所以,我决定把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想太多。
踊跃参加大湾区文化建设
广州日报:你是最早一批从香港到内地发展的电影人,这些年一直关注香港电影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你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扶持香港电影的发展?
李国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区的华人在看那个年代香港的功夫片。这十年来,中国的电影业发生了一些变化,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逐渐式微,内地的电影逐渐雄起。实际上,电影业已经实现了两地急剧交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里,导演、编剧和演员常常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等多地,这快速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影视领域,内地和香港已经完全没有“壁垒”了,实际上还存在一点,比如对演员出镜率多少、比例多少有一些规定。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未来湾区在各个层面都要进行融通,文化可能会是未来突破的一个重点,不仅对香港电影发展是个重大利好,也能带动整个大湾区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香港以前就是电影文化的国际通道,有成熟的传播渠道。大湾区有地缘文化的接近性和认同感,加上东南亚国际市场,将来势必会形成一个大的电影文化市场。我认为5年到10年就会有一个规模出来。广东一直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票仓”,所以未来前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广州日报: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你最早从香港到内地发展,并带动香港电影人走向内地的风潮,将来是否也会在大湾区做一些布局?
李国兴:我从香港到内地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现在希望大湾区给香港电影电视人提供一个平台,鼓励香港电影人都踊跃参加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拍出一些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