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2年京津冀近7成地区将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压采地下水25至26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地区实现采补平衡;到2035年,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超采亏空水量逐步填补。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及相关部门介绍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的情况。去年以来,水利部和河北省对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河流的生态补水试点工作也取得明显效果,这为总体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和示范。
华北累计“亏水”1800亿立方米
中国是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在世界排位靠后,南多北少。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华北地区人口1.68亿,但是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4%。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介绍,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表水衰减,每年华北地区超采55亿立方米左右,其中京津冀地区超采34.7亿立方米。据估算,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严重下降。
超采地下水导致了河湖水面萎缩,甚至干涸。在华北的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这对我国水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魏山忠说:“如果我们再任其发展下去,对华北地区造成的危害将是不可逆转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
京津冀成华北地区治理重点
解决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今年1月,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制定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将这次综合治理的重点确定为京津冀地区,包括两市一省地下水超采的区域,大概涉及到11个地级市、149个县区,治理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在正常来水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年均压采地下水25至26亿立方米,现状超采量压减率70%左右,让三分之二的地区做到采补平衡,特别是超采区城镇,力争做到全部实现采补平衡。到2035年,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超采亏空水量逐步填补。
魏山忠介绍,治理措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一减、一增”。“一减”,就是减少用水量,主要是两个措施:一是节水,尽管华北地区在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水平相对是较高的,但是还有潜力,所以要挖潜;二是调整结构,通过工业限制高耗水,包括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来减少用水。“一增”,就是增加水量,包括南水北调调来的水,包括周边外来的调水,还有当地非常规水的利用。
生态补水试点效果明显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具备了向华北地区补充水的条件。去年,水利部和河北省选择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这三条河做了一次集中试点工作,通过河道整治、生态补水、加强管护等措施,利用南水北调水、上游水库水和再生水实施生态补水,为总体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和示范。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介绍说,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突出成效。一是推动了试点河道的整治清理。由于这些河流长期没水,一度成为垃圾场,河道状况不佳。在补水之前,进行了河道的清洁整理,清除了大量垃圾、非法堆放的东西,整治了很多排污口,把河道清干净了。二是生态补水效果明显。去年9月份开始输水,目前这三条河总共输了8亿多立方米的水,其中将近7亿是南水北调的水,还有1亿多是当地水库的水。(记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