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信的股、建投的债: “大平台”和“75司”激烈火拼投行江湖

原标题:中信的股、建投的债: “大平台”和“75司”激烈火拼投行江湖

本报记者李维实习生郑敏芳北京报道

投行业务已经成为一些头部券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被业内称为“75司”的中信建投(601006.SH)3月19日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在其去年109.07亿元总收入的盘子中,投行业务收入的贡献已达31.35亿元,占比高达28.74%,比22.91亿元经纪业务多了近10亿元。

中信建投投行业务的高占比背后,是头部券商投行业务之间的激烈火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在行业内部公示了涵盖98家券商的2018年证券公司业务数据中证券承销业务的统计排名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信证券(600030.SH)、中信建投等头部券商在投行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分别拿下了上述排名中6个项目第一名;从业务类型上,中信证券的股票业务领先,而中信建投则在债券业务上更加擅长。

另据记者获悉,头部券商的激烈竞争也是进一步压低行业承销费率,带来投行业务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行的激烈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之间的差距。

头部竞争的激烈

头部券商的激烈竞争,正在通过监管层的数据统计折射出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中证协日前在行业内部公示各家券商2018年承销业务的排名,其统计指标包含16项具体类别,而不少收到公示的券商也在内部进行了比对研究与分析。

中证协在统计过程中亦将部分券商和投行子公司的数据加以合并统计,例如统计时方正证券和瑞信方正,第一创业数据与一创投行等均进行合并统计,数据来源于各家券商报送的监管报表,并经过了各家券商的核对。

在这份排名统计中,头部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统计显示,以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为代表的头部券商在主要指标的竞争上展开了较量。

例如中信建投在债券(含被统计券商主承销的国债、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特种金融债等项目)、公司债的“家数”、“总金额”合计四个指标维度上均摘取了第一名。

数据显示,中信建投在债券主承销家数、金额分别为586个和6283.88亿元,其中公司债数量和金额分别为262个和2405.37亿元。

此外,在“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中标数量”、“绿色公司债(含资产证券化产品)”两项指标上,中信建投也分别以60.52亿元和32个位列第一。

在中信建投擅长的债承领域,中信证券则在债券主承销额、公司债主承销额和公司债主承销家数多指标上屈居第二位,在债券主承销家数上也跟紧至行业第三名,排名位于招商证券(600999.SZ)之后。

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在债券业务上的距离并不远。例如中信证券主承销总金额为6221.96亿元,仅与中信建投相差62.02亿元,几乎只是数单项目的差距。而在地方政府债实际中标金额上,中信证券则反超中信建投位列第一。

与债券承销不同的是,中信证券似乎在股票承销领域略胜一筹。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分别以49家和1673.73亿元拿下了股票及A股主承销家数、金额的第一名,在细分的A股IPO领域,中信证券也以11家的数量拿下了A股IPO主承销家数的头牌。

有趣的是,如同债承领域的中信证券一样,中信建投在股票领域的多项指标也紧紧跟随在中信证券之后,数据显示,在股票主承销金额、A股主承销家数、金额、A股IPO主承销家数四个维度上,中信建投均咬住第二名位置。

不过其距离中信证券仍有较远距离,例如在股票主承销总金额上,中信证券去年实现规模达1673.73亿元,而中信建投方面则为940.52亿元,相差43.81%,作为第三名的中金公司也紧随其后,达925.29亿元。

马太效应持续

头部的激烈竞争的同时,行业内的两极分化也更加明显。

例如在债券主承销业务上,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的债券主承销总金额虽然相间伯仲,但两家券商在绝对值上远远甩开排名第三位的招商证券。数据显示招商证券去年债券主承销总金额为4795.88亿元,与中信、中信建投相差超过1400亿元;排名行业第四位的中金公司的主承销债券总金额则进一步掉队至2912.15亿元。

另据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口径内的91家券商中,有42家的债券承销金额未超过百亿元,换而言之,债承业务排名后42家券商的总承销金额之和也比不过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招商证券中的任意一家。

一些垂直领域的指标中,也有中信、中信建投以外的券商摘得首位,例如在创新创业公司债承销家数和金额的排名上,东吴证券、国信证券各自以4.5家、11.37亿元分别摘得第一,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则已排在前15名以外。

不过这些垂直领域的差异化排布,仍然难掩投行业务竞争白热化带来的行业价格战等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大型券商在债券承销领域掀起激烈的价格战,一些百亿规模项目的收费甚至能够低至10万元。

“龙头间的竞争打得你死我活。”一位北京地区券商债承人士说,“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两家券商在报价的时候,其中一个隐形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把项目让给对方。”

价格战的白热化,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规模竞赛带来的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头部券商之间,尤其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之间,这也大幅拉低了行业的债券承销价格。”华中一家券商债承人士坦言,“大券商为了冲规模排名不遗余力,但很多中小券商的报价优势也将不复存在了。”

“这种报价抢项目,我们公司内部都是不允许的。”江苏一家券商债承人士则表示,“但如果不按照这个被拉低的市场价格报,很有可能抢不到生意,但如果参与进去,整个市场就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作者微信:lw8346860)

相关阅读:
首批申报科创板两家企业初探: 多为“转道” 首套标准或成主流 南存辉取舍平衡术:正泰35年“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