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微贷款成本如何再降:金融科技提升产出效率

原标题:小微贷款成本如何再降:金融科技提升产出效率

本报记者辛继召深圳报道

导读

银行业2018年四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18家主要商业银行较当年一季度下降1.14个百分点。

3月1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今年我们要抓住融资难融资贵这个制约经济发展、市场活力的“卡脖子”问题,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监管层力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此前的3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鼓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力争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3月15日晚,浦发银行公告获准发行不超过500亿元金融债券,专项用于小微贷款。

对业内而言,监管层去年发布的鼓励小微融资政策集中在解决银行负债端成本约束。未来如何继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一是如何避免大行较低利率发放小微贷款中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让更多银行继续服务小微。更重要的是,通过银税等合作,以Fintech(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人力资本产出较低、“空白户”,探索标准化的小微授信模型。

再降1个百分点

3月15日上午,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但是,确实面临着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去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了融资难融资贵上升的势头。四次降准,其目的还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本身的成本,促进这些资金流向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

因此,“今年我们要抓住融资难融资贵这个制约经济发展、市场活力的‘卡脖子’问题,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早在2018年11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力争主要商业银行2018年四季度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并明确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运行方式。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反馈,小微企业融资利率去年有所下降,监管机构窗口指导大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但从全国来看,全国并不同步,小微企业融资利率相对比较高,主要是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融资利率比较高。

3月15日,数位国有银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三季度开始,监管机构要求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个人商业贷款实施收息率统一考核,将小微、个体户的商业贷款利率“一降到底”,小微企业贷款月利率、个人生产经营及农户贷款的月利率已开始低于4厘。

根据监管统计数据,小微贷款去年规模增速较快,利率也有所降低。

银保监会3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余额9.36万亿元,较去年初增长21.7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9.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1723.23万户,比去年初增加455.07万户。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方面,银行业2018年四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18家主要商业银行较当年一季度下降1.14个百分点,较好地实现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目标。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对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前监管层的思路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集中在银行的负债端。

包括:四次定向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创新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模式、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扩大再贷款合格担保品范围、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工具等。

此外,银保监会3月13日通知也提出,研究修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监管法规,在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权重法下可适用75%的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下可比照适用零售风险暴露的计量规则。

李克强指出,在贷款问题上,的确需要清除一些障碍,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多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他们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不合理的费用出力。小微活,经济才活,就业才多。

同时,李克强表示,“当然,我们也时刻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对于那些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僵尸’企业,不会给他们新的贷款,对违法违规的所谓金融行为,该制止的制止,该打击的打击。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金融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是相辅相成的。”

从利率与风险匹配角度,若要继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仍需配以相应的风险缓释手段。

“要继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一是继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让货币市场较低的利率能向贷款传导。”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表示,二是要完善风险缓释机制,针对小微企业特点通过加大货币政策和税收专项支持力度、引入地方担保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降低风险溢价;三是完善商业银行小微贷款考核机制,改进考核问责制度,引导基层信贷员做好服务,将国家的好政策切实落实到一线企业。

以Fintech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随着小微融资利率去年持续降低,仍多将房产抵押作为主要的风险缓释手段,小微企业的信用类贷款占比较低。

对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一些中小银行而言,对小微融资若以信用类贷款为主,在缺乏风险缓释手段的情况下,降低利率空间有限。

“我们做小微做得比较早,把优质客户‘掐尖’了。”3月15日,一位大行东南地区分行人士表示,但是发现的问题是,若没有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介入,做小微企业非常消耗人力成本,产出却很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大型银行以极低的利率向客户发放贷款,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掐尖现象”(抢走一批优质客户而留下次级客户)和“挤出效应”(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被迫退出小微金融服务)。从长期看,这与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的初衷相违背,应引起重视。

无论大行还是中小银行,使用金融科技(Fintech)手段,成为一些银行的选择。即通过企业税收、社保、征信,乃至供应链金融等技术手段,掌控企业现金流情况。

微众税银董事长赵彦晖去年12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应该从征信入手。小微企业在银行信贷多是“白纸户”,缺乏信用记录。但对小微企业而言,税务数据等替代数据远比金融数据有效。

基于大数据的信贷融资产品近年来早已出现。有大行人士表示,该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的手段是,探索标准化的小微授信模型,对企业纳税销售收入、所得税额、员工数、现金流、近两年新增机器设备等五个维度的授信测算,再结合企业现场调查,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解决信息获取不对称难题。

不过,董希淼认为,虽然当前政府、金融机构等在信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部门间公共数据仍未有效打通,跨领域的信用数据共享仍有待加强。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最先一公里”,让民营和小微企业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第一笔贷款发生后就建立了业务关系,以后有数据支撑,就可能更方便地贷款。“最先一公里”问题解决了,有助于“最后一公里”解决。总之,我们要采取措施尽可能缓解“融资难”,而所谓的“融资贵”尽可能交由市场决定。

相关阅读:
“通宵娱乐”助力海南夜经济 慢性病门诊用药报销50% 最快或8月纳入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