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互骂群”到“夸夸群”:互联网旋生旋灭的狂欢

原标题:从“互骂群”到“夸夸群”:互联网旋生旋灭的狂欢

近日,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火了。有人看中了里面的“商机”,在网购平台推出按群成员人数收费的“夸夸群”服务,只要付费入群,就是几人到几十人对你进行狂轰滥炸式的表扬——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能够夸出花样来。不过,三分钟的夸赞时间一到,你立马就被踢出“夸夸群”。

“夸夸群”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事物,早在2013年豆瓣上就出现了“相互表扬小组”。而去年6月份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互骂群”的热潮,形式与“夸夸群”大抵相似,只不过内容从“互骂”变成“花样表扬”。从“互骂群”到“夸夸群”的更迭,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信息是什么?

“夸夸群”与“互骂群”殊途同归

“夸夸群”一开始只是很小众的现象,它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是因为一个网友的吐槽。

在妇女节当天,男友拉她进了上百人的“夸夸群”,被群成员夸了整整三分钟。男友还解释,自己是从某宝上买的定制“夸夸群”。该网友本是借此来吐槽“直男讨好女友的奇葩脑回路”。很快网友就发现了“夸夸群”中内含的趣味性,网购平台的商家也推出了夸奖服务,不少网友也自建“夸夸群”相互表扬——“夸夸群”因此衍变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现象。

当“夸夸群”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后,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夸夸群”简单理解为“相互表扬”,并大谈特谈表扬对于心理的正面效应,以及如何避免过度赞美的反效应云云,那其实只是看到这一现象的最表层。

“夸夸群”现象的本质不是什么表扬,而是一种情绪宣泄。只不过以前是通过互骂来实现情绪的宣泄,这次换了一个新的噱头和形式,其实是殊途同归。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每个成年人都身处无所不在的压力之中,可能来自学业,可能来自生活,也可能来自工作;而在文明和秩序的约束下,每个人对于压力以及其产生的负面情绪,都是隐藏的姿态。

好在还有互联网。互联网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匿名性。在一个陌生和弱联系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脱去重重伪装,彻底地释放情绪。“互骂群”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在互骂过程中,每个人说出的每一句脏话与其说是给陌生人听,毋宁说是说给现实生活中那些我们逃脱不了的人和事听的。

“夸夸群”是“互骂群”的一种变体,那短暂的几分钟狂轰滥炸的表扬涌来,也能暂时地冲散负面情绪。

有人操持道德大棒认为“互骂群”“夸夸群”污染网络语境,其实真没必要夸大其词。它们只是一种情绪宣泄,虽然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但至少纾解了情绪。并且“互骂群”“夸夸群”里的成员是自愿参与其中,一切言行都局限在群里,伤害不会逸出。这可比互联网上那些到处撒气、到处蜇人的“杠精”文明多了。

互联网旋生旋灭的狂欢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90后、00后、10后这几代人堪称“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新潮、更自我、更大胆、更具游戏精神,他们才是互联网中最具话语权和评价权的一群人,他们的趣向就是互联网的趣向,他们的喜好才是潮流的方向。

互联网原住民的风貌也决定了互联网亚文化现象的特征。

一方面,它们都体现出某种狂欢气质。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狂欢节期间,人们放弃那种教规常规下、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地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狂欢化打破秩序和陈规陋习,人人都是自由的、欢乐的。

无论是“互骂群”还是“夸夸群”,都是众生平等,可以嘲笑一切、戏谑一切、解构一切,新鲜、有趣、互动性强,年轻人乐于参与其中,轻易就成为全网热点。

另一方面,互联网现象的特征是速朽。速朽,是因为这些互联网现象文化根基的薄弱,它们更多是游戏、跟风和炒作的产物,甚至带有那么一点娱乐至死的气质,盛极一时,转瞬即败。

如果追溯互联网亚文化的更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流行的东西总是一阵一阵的,去年的“互骂群”也是红极一时,但旋生旋灭,倘若不是这回突然蹿出了“夸夸群”,人们估计忘记了“互骂群”的存在。同样地,“夸夸群”的下场也可能是旋生旋灭。

这不,不少跟风购买了“夸夸群”服务的人发现,那些夸奖都像是复制粘贴的,没有互动、趣味不足、略显尴尬,三分钟时间不到,他们就主动退群了。

□ 从易(专栏作家)

编辑 李冰冰 实习生 王洋 校对 郭利琴

相关阅读: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分数线公布 看看你上榜了吗? 上海市检察机关已全面完成内设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