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尼木县打破传统驻村格局 积极探索包村试点工作

原标题:尼木县打破传统驻村格局 积极探索包村试点工作

日前,记者从尼木县强基办获悉,在驻村工作中,尼木县主动适应新时代干部精准驻村工作的现实需要,通过“谋在新处、改在真处、抓在实处”三个措施,积极探索包村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驻村工作体系、降低驻村行政成本、提高驻村工作质效、盘活基层干部资源。

谋在新处 深入调研定方案

一是紧密对接定方案。市委综合考虑确定在尼木县开展试点工作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组织部部长先后3次主动到市委组织部、市强基办对接试点工作,听取市委及包村市直单位意见建议,研究制发《尼木县新时代干部精准驻村(居)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要求,为试点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广泛动员作部署。1月30日,尼木县召开干部精准驻村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对精准干部驻村试点工作作了详细安排,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各村(居)把试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以高标准、严要求、强措施,扎实做好试点各项工作。三是建立机制促落实。按照相关要求,县强基办制定包村单位进村调研日常考核表、包村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包村单位年度考评表3项机制,细化分工职责,督促工作落实,以确保干部精准驻村试点工作抓出成效。

改在真处 全面推进新方式

一是在人员力量上,只减不增。驻村干部撤走后,县委一次性调整乡(镇)干部下沉力量,按照乡(镇)在职干部总数的1/3比例,塔荣镇、尼木乡、续迈乡3个乡(镇)20个(村)居至少保障3名干部,其余5个乡13个村至少保障4名干部,在村居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引导村居干部教业务、压担子,发挥“传帮带”作用,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工作格局。二是在资金支持上,只增不减。面对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三差”实际,对包村单位明确作出要求,市(中)直单位、国有企业每年为包村(居)点争取并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县直单位每年为包村(居)点落实2至3件实事好事,帮助所包村(居)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农牧民群众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有效解决派出单位、驻村工作队局限于落实自治区统一下拨的强基惠民工作经费的问题。三是在责任落实上,只增不减。市直包村单位把包村(居)试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抓,17家市直单位、40家县直单位、8个乡(镇)各明确1名单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精准驻村试点工作,每月至少到包村(居)点开展1次实地调研,包村单位至少每半年专题研究1次包村(居)工作。实行工作责任制,市县包村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包村工作的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抓在实处 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盘活村(居)干部资源。驻村干部撤走后,村(居)干部迅速进入角色,接任驻村工作队相关工作任务,强党务、抓村务、办业务,增强村居干部履职动力,有效推动村(居)干部作用发挥。二是维稳工作持续推进。在“三大节日”期间,各包村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与村干部、下沉干部一道深入走访入户,排查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全面掌握村情社情和群众思想动态,切实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三无三不出”目标。三是经济发展更加有力。紧扣“现代尼木三步走”总体布局和“四产业两园区”发展布局,结合县委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意见,各包村单位与各乡村干部帮助村(居)“两委”理思路、找出路、谋发展,共同研究符合村情、富有特色的致富项目4个,助推村(居)经济发展。

相关阅读: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我市精准扶贫督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