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杨元庆论“效率红利”: “智能化+”破解制造业瓶颈

原标题:杨元庆论“效率红利”: “智能化+”破解制造业瓶颈

本报记者杨清清北京报道

导读

制造业能够很好地把5G技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中国的制造业就有机会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赶超。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但当前经济和产业运营效率仍旧偏低。”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直言。

由此衍生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发展”一词高达8次亮相,足见其重要性。

那么,如何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杨元庆向记者表示。作为从事实体经济数十年的企业家,杨元庆认为,通过强化先进技术与垂直行业的结合,大力发展智能物联网,才能创造更多“效率红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当前5G网络商用箭在弦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亦方兴未艾。“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能够很好地把5G技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中国的制造业就有机会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赶超。”杨元庆指出。

创造“效率红利”

随着生产要素红利释放殆尽,中国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间的“狂奔”之后,终于来到寻求增长新动能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环境压力骤增,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导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的同时,中国低端制造业也面临来自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结构调整形势复杂,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仅为美国的40%,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杨元庆看来,提升“效率红利”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破局之道。

要创造“效率红利”,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日益成熟,在垂直行业中的应用变得愈加切实可行,也给通过技术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提供了更多潜力和可能性。”杨元庆指出,“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生产端和产品端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够创造出更多附加服务,继而创造出新型商业形态和新兴消费需求。”

对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能够推动效率红利的释放,这不仅只是纸上谈兵。“这是联想近年来的制造业实践,带给我们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杨元庆介绍称,联想大数据团队正在基于联想自身的实践,为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帮助,例如帮助石化企业炼油过程进行智能化的流程改造,帮助钢铁企业进行质量控制,以及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来预测三个月以后的市场需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智能化变革方兴未艾,5G网络商用箭在弦上,科技的突破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杨元庆感慨道,“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能够很好地把5G技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中国的制造业就有机会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赶超。”

不过,杨元庆也坦言,当前中国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转型也面临一定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制造基础相对薄弱,设备改造和数据采集难度较大,由于对资金投入、投资回报、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顾虑,投资智能物联网的意愿不足。同时,制造业、医疗、交通、冶金、采掘等不同的垂直行业数字化基础不同,行业发展不均衡,智能化改造的难度也不一致。

因此,杨元庆建议,未来需要加大对“效率红利”的理论论证和探索,树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加强对智能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细化落地执行的标准。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智能物联网的标杆案例打造,由点及面推广复制可行性的经验。

融通发展新格局

新技术的落地、企业的良性发展,与整体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在围绕当前国内营商环境方面,杨元庆也有自己的见解。

“联想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在北京,北京市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企业营商环境的建设。”杨元庆称,“我们对北京这座城市充满感激之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为建设智慧北京出力。”

不过在总体环境方面,杨元庆认为,国内企业应当形成有机的生态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他指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不再,当前企业应当协同创新,从产业链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融合,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

这与当前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密切相关。杨元庆分析称,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旺盛,但是由于IT建设成本过高、门槛过高,中小企业IT应用能力较低、规避风险能力较弱。其次,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要借助强大的计算力,需要将行业知识、经验和流程与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深度融合,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转型的难度极大。

由于传统大型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诉求不同,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也完全不同,无法找到可借鉴的通用模式。“中小企业只有借助有先进转型经验的大型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转型。”杨元庆表示。

这个过程中,大型企业应当起到引领作用。“希望政府层面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传统IT基础架构向智能基础架构转变,支持具有智能化转型经验的大企业,牵头建立智能化转型平台,形成个性化的垂直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杨元庆表示,“还应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企业智能化转型领域,支持建立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此外,杨元庆提出,希望政府进一步打破垄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塑造弘扬自主创新、摒弃山寨文化的舆论环境,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阅读:
众券商力争科创板首批申报 飞机设计与制造,不应对自动化系统过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