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作社,撑起抗击雪灾“黄金时段”——我省抗击雪灾系列报道之三
春节前后,持续不断的大雪使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进入了冰雪世界,雪灾降临了。
得知消息,青海各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抢通“生命线”,调运“救命草”,在风雪严寒中步履维艰,把饲草料尽快送到了牧民手中。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在道路没有抢通之前,无法抵御寒冷和饥饿的牛羊一定会被冻死、饿死……尽可能减少人员受伤和牲畜死亡是最重要的。
“这次雪灾是历年最大的一次雪灾,但我们的损失是历年最小的,原因就是我们合作社有一定量的饲草储备,牛棚也能抵御冰冻寒冷,在雪灾中我们赖以生存的财产保住了……”甘德县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赞忠说。
在牧区,畜牧业就是牧民的支柱产业。但传统放牧条件下,严寒和降雪成为草原牲畜的“头号杀手”。而这次雪灾,科学管理的合作社优势显现,在抗击雪灾的“黄金时段”,减少了牲畜死亡数量,有效降低了群众财产损失。
迎风击雪,这是一次传统与创新的生动较量
“漫山遍野的积雪一时半会是消不了,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还没入到合作社里的牧民群众家里有足够的储备……”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书记吉松保意味深长地说,高寒、边远、闭塞、贫穷的先天条件,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传统的散户养殖弊端在雪灾中暴露无遗。
跟随吉松保驱车前往玉树市上拉秀乡玛龙村,一社的牧民达奴虽然没有入合作社,但在这次雪灾中可算是受灾最小的。达奴介绍说,以前家里是畜牧大户,就在之前的一次雪灾里家里180多头牦牛,只幸存了30头,家里经济损失巨大。达奴总结经验说,传统的畜牧业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没有足够的饲草储备,一旦下雪只能“干瞪眼”,看着牦牛冻死、饿死,体质弱的牛还会生病。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今年达奴家里80多头牛只死了4头,只因为在雪灾到来之前,达奴效仿村里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储备了两卡车的饲草,加上道路及时通畅,后续草料也能供应上,这一次他的经济损失最小。
吉松保介绍说,经过粗略统计,全乡7个村的合作社,牲畜在雪灾中死亡的只占3%。合作社实行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科学合理的饲草储备及养殖技术具备良好的抵抗雪灾能力,在雪灾来临的第一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在这次雪灾受灾严重的称多县珍秦镇,入股社员按照集约化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对草场进行划区轮牧,许多剩余劳动力学习缝纫、烹饪、机械修理等技能。雪灾中,牧民群众迅速集结,参与到了清雪通路、互帮互助的行列中,第一时间帮助了更多的牧民群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枯草期漫长的高原牧区来说,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是防灾减灾的一剂良方,其配套饲草产业,也是退牧还草、保持生态平衡和保障冬春季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抗击雪灾,这是一次转变观念的精彩实践
玉树的雪还无法消融,称多县清水河镇文措村党支部书记白嘎忧心忡忡地说:“这场雪全部融化恐怕需要到五月底了……”
牧民昂样找到白嘎,请求把自家剩下的牛入股到合作社里。昂样说:“之前没有把草山和牛羊入到合作社。大雪天气,牛羊没办法出牧,家里的饲草料所剩无几,看着屋外漫无边际的雪地,心里着急。”
文措村有5个合作社,因为储存有足够的饲草料,加之生态畜牧业科学的养殖,牦牛的体格比较健壮,在这次的雪灾中,3500头牦牛死亡率只有3.4%。而昂样的120头牛,却已经损失近三分之一。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处,这才找到白嘎谈起了入股的事情。
白嘎说,合作社2016年刚成立,虽然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但第二年入股牧民每人分到了一只羊的红利,这次雪灾,真真切切地让大家看到了科学放养的好处,牲畜入到合作社后,草山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休则休、宜禁则禁、宜补则补,打破禁锢草原发展的“天然”束缚,牧民收入自然会增加。
昂样着急入股合作社的转变,是雪灾中合作社发挥作用的一个见证。这一次雪灾中,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已经明白,同样的牧场,同样的牧民,昨天的“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业,今天已然演变为“规模经营市场化”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牧民成了按股分红的“股民”,而且具备了抗击雪灾的重要能力。
在杂多县,为缓解饲草料不足带来的压力,政府以“减畜就是救灾,出栏就是降损”的理念,积极引导受灾牧户转变“惜售”观念,鼓励牧户抓住政府支持政策出售自家牲畜,回笼资金,最大程度减轻受灾期间的供养负担。
在称多县珍秦乡十一村,合作社种植了20公顷的青干草和芫根,这个小型的饲草基地,在没有灾难的时候,每人能获得饲草料分红收益500元,一旦出现雪灾,也能为合作社提供一定量的饲草,真正做到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回顾过往,生态畜牧业十余载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为牧业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和经验基础,也坚定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信心。青海省全方位探索防灾减灾有效方法,如今看来,观念变、方式转,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康庄大道愈发明晰。
抗击雪灾,这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
在称多县清水河镇,副镇长仁增尼玛对于这次雪灾深有感触,他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雪灾,但却是损失最小,也最暖人心的一次,因为大家连成片抗击雪灾,团结的火焰更是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仁增尼玛介绍,自去年入冬以来,清水河镇由于持续不间断降雪,全镇所辖7个村均有积雪,特别是公路沿线扎哈、尕青、扎麻、文措、普桑五个村积雪覆盖面广、厚度深、牲畜死亡也不断上升。但在数据统计中,全镇牲畜存栏数57774头(只),死亡牲畜2272头(只),占总存栏数的3.93%。
损失如此小,为什么?
按仁增尼玛的话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建立也可充当维护村社稳定的“减震器”,将原来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进行了优化组合,逐步实现了“小而散”向“大而统”的转变,建立起了合作需要的团结基础和情感信任,培育了“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减少了全镇牧民群众的矛盾纠纷的产生。由此,在面对雪灾时,可以及时树立信心、鼓起勇气、与干部同心,发挥群众力量主动作为,上下齐心共同抗灾。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历经十余载,取得丰硕成果,成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典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大雪大灾、小雪小灾,到雪后不怕灾,在广袤的牧区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及配套的饲草产业,向科技要效益,如今已经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维护稳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
细细思量,的确,在雪灾发生的第一时间里,生产标准化、畜群良种化、饲养规模化的合作社里,长久的分工明确、团结互助已经让牧民群众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协作可以使效益最大化。而这次共同抗灾,也是减少损失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雪灾之后,憧憬未来。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特色优势产业,更是牧区发展旅游产业、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的母体和基础。今后,不论果洛还是玉树,将依然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要内容,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重点,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牧民群众撑起一片蓝天。(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