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需要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

原标题:需要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

需要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

本报评论员欧阳觅剑

就业问题每年都是全国“两会”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言献策。

在3月12日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有记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提出与就业相关的问题,张部长指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有一些情况也要引起重视,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三是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

结构性矛盾是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一方面,求职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有机构的调查显示,一些地区、很多城市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大于1,说明招聘的多于求职的。而招工难最突出的现象,是一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在春节之后招不到足够的工人。这种现象几乎年年都会出现。

制造业招工尤其难。近期,光大证券发布了两份报告,解析这一现象,总结了两个原因。其一,近年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预计15-59岁人口在2019年和2020年还会继续下降。其二,“逃离”制造业而奔向服务业的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年轻人。

应该说,现阶段导致制造业招工难的,主要是第二个原因。实际上,虽然2018年劳动力总量、就业人员总量都较2017年有所减少,但城镇就业人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仍然是增长的。也就是说,制造业招工难是在劳动力供给总体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看,自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连年减少,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连年增长。这些年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是,继续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也开始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

一些媒体文章用“宁愿送外卖,不愿去工厂”描述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择业心态。那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工作呢?

概括网友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制造业的工资不高,一些服务业的工资更高,例如快递、外卖;其次,制造业的工作不自由,年轻人不想被约束在工厂里甚至流水线上。正因为工厂的约束多,珠三角的工厂在以前劳动力充裕时选择多招女工,造成当地男女比例失衡。现在他们没有选择的空间了,在很多时候处于被选择的地位。

对于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很多人认为这是就业结构的优化。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一些报告,证明自己能够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一个报告显示,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2108万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2017年第四季度美团的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达到53.1万人。这些情况似乎表明,服务业可以提供比制造业收入更高、更让人喜欢的工作。

但是,制造业就业的持续萎缩并不是好现象,至少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是如此。

首先,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来说,制造业的工资并不算低。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444元,比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都高,在所列的服务业中,只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低(快递、外卖应该包含在这一类中)。从“2017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看,制造业也比多数服务业高。

其次,快递、外卖等职业的工资高,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的工资更高,但这些高收入行业容纳的就业并不是太多,就算是在美国,这些高收入服务业提供的就业也与制造业有着数量级的差别。而可以容纳众多就业的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工资水平是不如制造业的。

我们被互联网平台的亮丽数据振奋,但它们提供的就业实际上数量并不够大,美团的骑手只有几十万,滴滴司机达到千万级,但其中大多数是兼职。如果制造业就业持续萎缩,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优质就业是不足以弥补空缺的,更何况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就业在快速增长之后也会放缓。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制造业就业持续萎缩也是不利的。2017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降到了28.1%,只略多于德国、日本。如果制造业竞争力削弱,将不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需要增强制造业对就业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克服制造业的上述两大缺陷,工厂应该以工人为本,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编辑祝乃娟)

相关阅读:
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南宁中心支行长崔瑜: 适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补足经济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