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科学装置集群加速落地,中科院为何“钟情”大湾区?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

原标题:大科学装置集群加速落地,中科院为何“钟情”大湾区?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

本报记者杜弘禹李振北京报道

导读

未来中科院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去增强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的一大战略定位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早已携大量创新资源南下布局,试图为大湾区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18年底,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一口气签订了首批27个合作项目,其中不乏诸多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前沿科技产业项目等,力度空前。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何在?中科院在大湾区的大手笔布局有什么讲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他表示,加速构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硬基础”,但大湾区要加速对接国际科研规则模式,以开放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一批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之后,中科院加速在此布局,情况如何?

陈广浩:2018年底,中科院与广东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首批27个合作项目,并加速具体项目操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速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构建,包括要与广东省政府共同谋划筹建南方光源(同步辐射光源)、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装置等。相当于要将中科院承担建设的一批大科学装置布局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承载区。

不仅如此,2018年,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江门中微子试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落地广东的大科学装置也都在加速建设。

同时,中科院还深度参与到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中,目前广东启动建设的7个省实验室中,中科院参与了“5个半”,包括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此外,也有一些更贴近产业的布局,比如在珠海的智能计算芯片项目,马上准备转化量产。

一个总的思路是,集中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大科学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与创业孵化平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快速提升。

《21世纪》:如此大力的布局基于什么考虑?尤其是大科学装置,过去似乎不多见。

陈广浩: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现实需要。按中科院与广东省政府的合作思路,将通过共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配套高水平科研机构及有关平台,建设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基础设施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大战略初衷是探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后如何高质量发展,定位决定布局。具体来看,未来中科院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从能落地、契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方向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去增强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水平,尤其是解决一些瓶颈制约。

目前,已投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强大的基础研究项目,未来将极大增强大湾区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原始创新和应用能力,而且未来的应用领域还将逐步扩展。此外,金属防腐、太赫兹等诸多中科院已在全球处于领先的技术方面,未来也将在大湾区看到快速发展成效。

科研体制机制要接轨国际

《21世纪》:对标国际科创中心的目标,除硬件上强化基础研究能力,软件上需怎么突破?

陈广浩:目前,除北京、上海和合肥等已布局的地方外,中科院已明确将把很大一部分力量集中到粤港澳大湾区中,支撑其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这不仅考虑其更高的战略定位,现实中也看中这里较为活跃的创新环境,并且从其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更有利于一些探索工作的推进。

既然大湾区与别处不同,科创中心突出“国际”二字,那么未来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逐步按国际科技研究的规律来做事,接轨国际规则,这是体制机制的重要优化方向。比如,这里的科研应该配套什么考核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如何高效且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这些问题都应逐步探索明确,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创新环境,进而决定了能否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人才肯定不会只是因为你有一批装置和平台就会来。

这一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初步的探索设想,比如针对大科学装置和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将完全参照国际化模式去推动。具体是将面向全球开放共享,这将有效提高利用率,并解决重复购置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许多体制机制问题的解决,开放将是一个重要路径,我们不能自娱自乐。与此相关的是,目前我国许多科研仪器设备都依赖进口,未来大湾区也肩负着补齐这一短板的重任。

《21世纪》:从规划纲要来看,未来香港和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也将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最近中科院也与港澳加深了合作,思路是什么?未来大湾区科创力量怎么协同?

陈广浩:中科院与香港在过去十多年有合作,大湾区建设提速后,合作迎来进一步深化。包括相继与香港高校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同时,去年双方还签署了协议,推动中科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

目前,主要有两个平台取得较快进展,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别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

这些探索将有助于发挥港澳在科创方面的独特作用,港澳都具有很强的科创能力,如高校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同时作为高度开放的城市,它们也有极强的国际化优势,可与广东互补共赢。

不过,目前三地在创新协同上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急需加速破解,以畅通三地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比如,经过前期探索突破,尤其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后,三地在单个项目的合作上已较顺畅,但后期的成果转化或更复杂的联合创新,则有待更多支撑。

此外,人员往来的便利性有待提高。比如香港来个电话让我明天去参加一个会议,我可能就没办法过去,都要进一步优化,但相信会逐步解决。

另一方面,从广东来看,过去中科院在许多城市都有合作和布局,但一直是点对点的合作,现在也面临着力量分散,融合不了的问题,我们说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下一步,也希望借助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一方面注入更多科研力量进行优化提升,另一方面提高探索融合,提高集中度。

“查老赖”“挖资产”:最高法如何3年基本解决执行难 A股外资流向调查: 赎回压力触发获利离场需求 长短线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