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豪车“异味致病”问题,需要权威“诊断报告”

原标题:豪车“异味致病”问题,需要权威“诊断报告”

最近,一篇自媒体文章“正在毁灭中产的毒汽车”受到很多关注。有多位消费者质疑,因为购买并使用有异味的某品牌汽车而患病。

汽车异味和患病之间的关联,现在还没有权威结论。但是多个品牌的汽车存在异味,已经不是新问题。大概从2013年开始,媒体就陆续曝光过多次。2017年,涉及异味问题的汽车厂家也曾陆续召回相关汽车,通过更换部件等做法希望解决问题。

而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关于汽车异味的投诉开始逐渐增多。从被曝光的情形看,这一问题远未得到根治。

为了抗议所买车辆存在的异味,多个消费者曾将相关企业告上法庭,但依然没有讨到明确说法。

维权最大的困境在于,目前并没有关于汽车空气质量评价的强制标准。2011年《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发布,但只是推荐性标准;2016年该指南发布修订意见稿,拟改为强制标准,但至今尚未正式出台。

相关指南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消费者闻到明显的恶臭味,甚至自行监测出甲醛超标,但并不能据此去追究有关汽车厂家的责任。

这或许是汽车异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因为没有强制标准,部分汽车厂家就可能出于牟利目的,使用非环保材料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在消费者发现问题之后,因为无法按标准厘清责任,有些汽车企业会借此拖延耍赖,大事化小地敷衍消费者。

这样一来,对那些存心耍坏的企业而言,没有强制标准是一种变相保护;而对那些愿意守规则的企业来说,则可能是变相伤害——客观而言汽车异味的原因很多,个人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在此情况下,若车企已经做到了守规矩地生产,却被质疑有异味甚至致消费者生病,考虑到没有强制标准,企业的自我辩护很难有说服力。而长期面临这样的质疑,对汽车品牌不可能没有杀伤力。

所以,当下我们固然可以呼吁4S店或者汽车企业拿出社会责任感,对于消费者质疑的问题尽快回应,并召回异味汽车、赔偿消费者等,可这些呼吁恐怕很难发挥根本作用。

从这几年反复爆发的汽车异味争论来看,基本就变成立场不同的自说自话。消费者认定汽车异味导致生病,汽车企业觉得自己的车没问题,生病另有他因。即便是走上法庭,也难以给出有公信力的裁决。

这也再次提醒涉事多方:对于市场产品质量的争议,重要的是明确标准和规则,而不是道德讨伐。质疑进口豪车国产化之后“良心变坏”听起来过瘾,可终究无法转换为有效监督,只能演变成消费者和汽车企业的无休止博弈和口水战。

可以说,在我国2亿汽车存量的背景下,建立强制性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检测空气质量的同时,对辅助材料也不妨出台相应标准,方可治标治本。

当然,涉及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的标准制定,很难一蹴而就。在此之前,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应及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研判,给出示范性的裁决。否则,权威诊断长时间缺席之下,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的敌对和互伤很难避免。

□于强(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对 李世辉

相关阅读:
为什么作家们普遍不愿意公开谈性别问题? 宜川:借款不还当“老赖” 当庭调解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