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美就汇率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易纲释放信息打消市场疑虑
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随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围绕汇率问题达成了哪些共识,一直备受机构投资者关注。
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十三届全国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对此首度做出回应。
易纲透露,中美在刚刚结束的第七轮经贸磋商谈判过程中,确实就汇率问题进行过讨论,比如双方讨论的内容包括如何尊重对方货币当局在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双方都应坚持市场决定汇率制度的原则;双方都应遵守历次G20峰会的承诺,比如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且双方就外汇市场需保持密切沟通;双方都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透明度标准,承诺披露数据等问题。在众多关键和重要问题上,双方已达成了共识。
在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易纲的这番表态,令市场诸多传闻“不攻自破”。此前华尔街不少对冲基金相互传闻,在近期中美经贸磋商期间,美方不但要求中方确保人民币不贬值以缩小美中巨额贸易逆差,还对中国央行在远期汇率市场干预汇市提出要求;甚至一些机构投资者传言美方还要求人民币在未来5年后与美元汇率脱钩,实施自由浮动汇率机制并自由兑换。
“其实,这些传闻并没有被全球大型资管机构采纳,因为他们发现,过去数年中国一直在努力阻止人民币汇率下跌,美方对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要求显得多此一举;此外即便美方提出人民币在未来5年后汇率自由浮动,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等金融业开放进程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需要而决定,不会因一份贸易谈判协议而轻易改变。”3月11日,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不少华尔街金融机构更关心的,一是围绕上述共识,中方是否会加快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研发实施进程,让投资者拥有更多元化的汇率风险对冲工具,从而让人民币汇率定价更能反映市场真实供需关系。二是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提速,中美双方是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应对海外资金大进大出中国市场所衍生的潜在风险。
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记者会上表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加大,中国面临的跨境冲击与跨境风险的确会有所加大,因此外汇局在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管理,建立宏观审慎和微观市场监管的双层管理框架同时,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未来,中国收支结构仍然会呈现一个自主平衡的状态。”潘功胜表示。
汇率干预“阴云”散去
“易纲对中美经贸磋商过程中汇率问题的表态,让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表示,随着中美双方讨论如何尊重对方货币当局在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预计美方不会因为贸易问题,再度抛出人民币汇率是否“被操纵”这个话题,作为经贸磋商过程争取更多利益的一大筹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此前不少华尔街对冲基金认为,若中美围绕经贸磋商无法达成共识,美方可能会借中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引导汇率下跌为由,直指人民币汇率“受到操纵”,从而迫使中国央行不得不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间接缩小巨额中美贸易顺差。
“目前而言,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正变得很低。”他认为,只要中美双方彼此“尊重”对方货币当局在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就无法拿对方货币政策“说事”。
在这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在易纲上述表态后,不少华尔街投资机构开始“评估”美方对近年中国外汇管理措施的态度是否进一步缓和。
此前,不少对冲基金发现只要人民币快速大幅下跌逼近“7”整数关口时,中国央行会引入逆周期因子、抬高远期汇率市场银行售汇业务交易保证金比例等措施“干预”汇市以稳定人民币汇率,但此举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主导权受到“逆周期调控”政策很大影响,令汇率走势未必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给海外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贸易投资结算都带来较大困扰。
“这也是市场一度传闻美方在中美经贸磋商过程对中国央行干预远期汇率市场提出要求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不希望人民币汇率定价时常受到政策影响,对中美贸易投资环境带来新的冲击。”3月11日,美国对冲基金Axiom分析师GordonJohnso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
在他看来,所幸这个问题似乎不再成为中美双方经贸磋商过程汇率问题的焦点之一,因为华尔街多数投资机构相信双方很可能在坚持市场决定汇率制度的原则层面已达成共识。
易纲表示,某种程度而言,汇率形成机制既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又要兼顾维持汇率稳定,其中的确存在矛盾,也对货币政策存在影响。但在过去这些年的实践中,中国央行部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考虑货币政策要以国内为主,实际上,我们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主要是价格和数量这些变量,汇率在其中的考量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方面的货币政策调整,都是以国内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为主考虑的。”易纲指出。
在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人士看来,这番表态显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并非作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工具,也让美国内部对中国货币政策意图的“非议”减少,有助于中美双方围绕汇率问题达成更多共识。
“事实上,近期美联储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美联储当前货币政策备受争议,包括前美联储主席耶伦直指美国总统特朗普未必知道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实现最大化就业和稳定物价,反而认为美联储还有一个汇率目标,是为了支持他的贸易计划,此举无疑给美联储打上了操纵汇率以实现总统贸易政策的印记,另一方面美联储顺从美国政府要求一再释放鸽派声音,也令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心存怀疑。”3月11日,对冲基金MKSPAMP分析师SamLaughlin透露。在这种环境下,中美双方彼此尊重各自货币政策自主权,重申市场决定汇率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有助美国政府得以缓解“自己干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质疑声音。
“自动稳定器”机制浮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同样成为海外对冲基金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
易纲表示,以波动率分析,去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率为4.2%。较同期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率(7%)、英镑兑美元波动率(8%)还是偏低,这既反映去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保持相对稳定,但这不代表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不动,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必须要有弹性,要有一个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这也让不少对冲基金意识到,未来一段时间央行汇率管理政策的一大调整,就是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他们通过自身研发的人民币汇率投资模型发现,去年人民币汇率之所以波动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央行在汇率下跌期间会引入逆周期因子、抬高远期汇率市场银行售汇业务交易保证金比例等措施,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受到一定幅度“遏制”。
“尽管这种措施能暂时稳定人民币汇率,但它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影响。”3月11日,一位海外银行对公资金业务部门业务主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尽管近年欧洲英国深受脱欧波折与意大利债务风波困扰,但不少国际大型资管机构之所以依然愿配置英镑欧元作为储备货币,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可以借助欧元英镑兑美元较高的波动率,通过波动性套利策略获取可观的无风险套利收益,而海外大型资管机构“看不到”这项套利收益,配置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额度自然不会太高。
“因此,中美经贸磋商给双方解决汇率问题分歧带来了一个新契机,若中美双方能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自动稳定器完善等方面达成共识,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位业务主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易纲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符合中国在G20与所有其他重要国际场合所作出的承诺。这些年来,汇率形成机制在朝着市场方向改革和不断完善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所以,当我和我的美国同事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我们认为,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市场决定的。一方面市场的感觉、企业的感觉越来越清晰,而且人民币是朝着一个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方向在发展的,另一方面中国货币形成机制实际上也是跟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和跨境风险防范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随着居民用汇、企业对外贸易投资结算、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程的货币兑换使用,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和对冲工具越来越完善。中美双方对中国未来汇率制度改革进程和外汇市场建设过程的共识将变得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