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型城镇化呼唤暖心的人文关怀
全国两会上,新型城镇化是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新型城镇化对近14亿人口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可以说,中国虽大,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叫城市,一个叫农村;人口虽多,却只有两类人,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村居民。而新型城镇化正是联结城乡的关键节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硬件水平不断提升。不过,城镇化并不等于城市建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当前,城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居民宜居感差;一些城市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交通拥堵、污染加剧,患上了“城市病”。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给城市发展注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意味着要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着眼于其工作、生活等需求,推进人的城镇化;要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承载力,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新老常住人口。
新近转移的是新市民。对新市民来说,要重点给予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被一些城市仅当作劳动力,难以享受市民化待遇,导致我国人口城镇化大幅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应当说,转移人口为城市发展做了巨大贡献,要让有能力有意愿在城市生活的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享受应有的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
长期落户的是老市民。对老市民来说,要重点在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他们也有很多期待,比如期盼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更新配套设施,老楼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停车场等。因此,要全面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科学谋划城市的成长坐标。既重面子也重里子,同步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
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能贪快求大,要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提高柔性化治理水平,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暖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