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医药走向海外反响热烈,吴焕淦委员:持续发展还需解决这几个问题
摘要: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等已经分别在捷克、马耳他、毛里求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正向海外。“中医药中心在当地传播中医文化,病人反响热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说,“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作出了贡献。”
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等已经分别在捷克、马耳他、毛里求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
“然而,海外中医药中心在当地政策支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吴焕淦说,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
吴焕淦说,目前由于医院编制等原因,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与研究任务,少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外语学习,致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具备综合能力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海外中医药中心的从业人员来不及补充,部分海外患者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吴焕淦介绍,海外中医药中心多由承建的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筹资建设,少数海外中心与企业公益合作,整体资金投入有限。运营过程中,当地中心基本是自负盈亏,多数中医药中心有着资金来源方面的困扰。此外,所在地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限制,是中医药在海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缺乏法律保障之下,中医治疗设备和中药产品准入、中医诊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等均受不同程度限制,严重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阻碍中医药在国外的推广进程。”
他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水平仍需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然而包括针灸在内,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仍然在起步阶段。”他提出,国际化标准缺失,不仅影响着中医药融入沿线各国文化生活,还影响着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进程。
吴焕淦建议,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培养一批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外语运用熟练、熟悉国外政策的中医药人才,派遣至海外中医药中心承担日常的医教研等方面工作,提升海外中医药中心服务水平。
资金方面,“可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鼓励开展海外中医药中心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探索实践,形成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吴焕淦说,在恪守海外中心章程和合作双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允许民间资金和个人通过设立基金、合作机构等多种形式,参与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
他还建议,将海外中医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中重要内容,从人才培养、融资风投、独特有效疗法、整合资源和标准制订等多层次结合建设。同时,加强与各国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各国以立法形式合理妥善处理中医药服务及产品的准入问题。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张骏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