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朱宗翠和她的淮南牛肉汤小店传奇

原标题:朱宗翠和她的淮南牛肉汤小店传奇

“这次买的蒜苗不太好,黄叶太多了”,下午四点,朱宗翠坐在自家小吃店门口,一边择菜一边和记者聊天。朱宗翠的丈夫陶平,在厨房里泡粉条,这些都是这家小小的“淮南牛肉汤”小吃店里要用的食材。

小吃店不大,只有四张餐桌,刚刚开张不到三个多月,但对朱宗翠和丈夫陶平来说,这是他们20年来,拥有的第一家自己的小店。

总书记来我家了

朱宗翠和她的淮南牛肉汤小店。视频制作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李傲

“总书记来我家了”,2019年2月1日,朱宗翠发了一条朋友圈。

就在这一天,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时,走进了朱宗翠的小店,慰问了朱宗翠夫妻,并祝他们生意兴隆。

总书记走后,左邻右舍都来了,尽管第一次开店,但朱宗翠夫妇在这里卖了20年烧饼,都是熟人,“你们要火了”,邻居跟她说。

此时的朱宗翠,还没从激动中平缓下来,也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和总书记的相遇,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变化很快就来了,很多人当天就慕名而来,还有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一直到他们回家过年,家乡的电视台还专门为他们制作了一期节目。

这个年,朱宗翠过得与以往任何一年都不一样,许多家乡的人来访,想从她这里得到点儿经验,有些是好奇,也有人希望了解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希望知道,家乡的风味,北京人到底喜不喜欢。

孩子不认识我,拉着我的手要找妈妈

朱宗翠和丈夫陶平。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朱宗翠来北京已经20年了。

1999年,26岁的朱宗翠,听说几位在北京做小生意卖烧饼的亲戚,生意做得不错,也动了北上打工的念头。朱宗翠的丈夫陶平也是做烧饼的,他16岁到一家烧饼店里做学徒,那时候做学徒,没有工资,还要自带口粮,他背着米和油就去了。

学了一年,又在另外一家店里打了一年工,然后就开始自己卖烧饼,先后在武汉、青岛卖烧饼,这一次,他也动心了,想去大城市看看。

商量妥当之后,夫妻俩把刚刚一岁多的女儿托付给父母,一路北上。

到北京后,在亲戚的介绍下,朱宗翠他们找到了一家饭馆的档口,其实就是在饭店里单独隔出来的一个小小窗口,这是大多数做小生意的人们,最常见的经营方式——虽然小,但租金不贵,又处在人流集中的地方。

夫妻俩在卖烧饼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夫妻俩的栖身之地,房子很小,没有床,只有一张捡来的折叠沙发,晚上打开,就是他们休息的地方,在北京的亲戚过来,就铺个纸板睡地上。

其实,对朱宗翠来说,这些都没什么,出门闯荡,她对未来的艰苦早有所准备。真正让她心酸的,是从小就分开的孩子。“孩子一岁多我们就出来了,第一年回家的时候,孩子根本不认识我们,拉着我的手,要去找妈妈”。

儿子和院里的大妈更亲

小店“火”了引来胡同大爷大妈的关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草草地过了一个年,又回到北京,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还要赚钱,不是没想过留在家乡,只是实在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机会。

和大部分出门打工的人一样,朱宗翠和丈夫,用辛勤和汗水,维系着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也渐渐获得了周边邻居们的认可,“人老实,肯干”,这是邻居们对他们俩的评价。

几年之后,朱宗翠的儿子出生了,刚出生的儿子,无法送回老家,只能带在身边,但孩子需要专人照看,必定会耽误生意。幸运的是,朱宗翠租住的院子里,一位退休的大妈主动提出帮他们照顾孩子,这一照顾,就是十多年,一直到儿子回老家上中学。

“两个孩子都跟我们不亲,照顾他们太少了”,说这话的时候,朱宗翠的眼睛有些湿润,但很快又恢复了。如今,儿子每年放暑假,都回来北京住一段时间,但绝大部分时间是住在照顾他的北京大妈家里。去年暑假,儿子在北京住了十天,九天住在大妈家,最后一天,还是朱宗翠主动要求的,“当时我跟他说,你来北京一趟,总不能一天都不跟你妈住吧”。

和朱宗翠一家一样,她的不少亲戚都在北京打工,甚至大部分也都卖烧饼,来北京的前几年,休息时和亲戚聚会,成为他们唯一的慰藉,“那时候年轻,也爱玩,有点儿小事儿,就叫一起聚聚”。

不过,他们很少出去玩儿,对北京的景点也不算熟悉,只是老家亲戚来北京时,陪他们逛逛几个著名的景点,“第一次去天安门的时候,绕了一圈,就转向了,差点儿回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戚之间的聚会也少了,“北京城变得越来越大,街道也宽了,楼也多了,亲戚们也住得远了,以前很近,你在积水潭,他在西直门,收了摊走着就过来了。现在一个在北四环,一个在南三环,坐地铁都得一个多小时,来回一趟不容易。干一天活儿之后,也就不愿意走那么远了”。

忽然就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

小店上了电视,远在家乡的亲友纷纷打来电话。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北京20年,朱宗翠就在餐馆的档口卖了20年烧饼,从没想过,要自己开一家店。

2018年底,由于老城改造,他们的档口在改造之列,朱宗翠和丈夫决定“升级”自己的生意。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从档口到自己开店,房租、装修、经营时间、人力投入等,完全是不同量级的,更重要的是,开张之前,就要先支出一大笔房租和装修费用,这对还需要养家糊口的朱宗翠来说,风险不小。

夫妻俩商量了很久,才下定决心把店盘下来,“店离我们以前卖烧饼的地方不远,也是街坊介绍的,说有这么一家店要出租,还给我们牵线,房东人也很好,跟我们说,要干就好好干”。

决定之后,夫妻俩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装修,几天之后,小店就开张了。原来的街坊、熟客们,也慢慢找到了新店,生意就这么维系下来了。

“以前不是没想过自己开一家店,但那时候觉得就是个梦,没想到糊里糊涂,真的开了”,朱宗翠说。

开店之后,做生意的方式,和卖烧饼显然不同,朱宗翠和丈夫为此还专门去学了牛肉汤的做法,“以前就做一样,但开店就不能只卖一样了,花样得多一点儿,才能留住客人”。

如今,朱宗翠的小店主打牛肉汤,兼卖烧饼、肉夹馍,工作量也比以前大得多,“以前收摊比较早,天黑以后,没多久也就没客人了,现在不一样,早晨4、5点起来,买菜、备菜,晚上很晚才关门,关门之后,还得收拾两个多小时”。

尽管如此,朱宗翠和丈夫也觉得值得,“累是累一点儿,但干得畅快,也愿意干”,朱宗翠的丈夫说。

都是出门打工的,知道他们的辛苦

朱宗翠的丈夫陶平正在做饼。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朱宗翠对丈夫陶平评价很高,这个16岁就出门当学徒的人,在结婚之前,就在老家盖了房子,“很能干”。不过,和记者聊天的时候,陶平显得有点儿腼腆,不像一个在外闯荡了近30年的人,更多的时候,他一个人默默在厨房忙活。

朱宗翠也不算健谈,遇到不太想回答的问题,就低着头笑,或者说一句“这该怎么说?”记者问她对北京的观感,她好像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说北京现在变得很大,也很好,问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她也只是说,“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像当初开店一样,并不是因为早有规划,只是顺其自然。

她更愿意聊现在的生活,聊聊家乡,她想得更多的,是多赚点儿钱,让家里的老人孩子,过得体面点儿。

就像邻居们所说的那样,朱宗翠的小店“火了”之后,她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在她看来,只是换了一种打工的方式。

26岁离开家乡,在北京20年,但朱宗翠熟悉的北京,其实远没有真实的北京那么大,20年来的生活圈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那些邻居,还是那些熟悉的顾客,干的也还是那些活儿,唯一不同的,只是店面大了一点儿,卖的东西多了一点儿。

她更熟悉20年中养成的生活方式,也更愿意谈谈过去和现在,更愿意谈打工的生活,不仅是她自己的。

在朱宗翠小店的附近,有一个快递点儿,小店开张后,不少快递小哥都在这里吃饭,对于他们,朱宗翠格外体恤,每次都给他们的碗里盛更多的肉和菜,有时候加个鸡蛋,也不要对方的钱,因为朱宗翠知道,“少了他们吃不饱”。

尽管卖烧饼和送快递并不一样,但在朱宗翠看来,都是打工,“他们吃过的苦,我也吃过,所以特别能体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视频制作 王巍 李傲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铭

石谋军赴当雄县、堆龙德庆区督导维稳工作 垃圾分类进校园 争做环保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