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多:5G规模覆盖还需“积累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9年是5G元年,5G的网络设备和终端都已达到预商用水平,我国将启动5G网络规模部署。
对于用户普遍关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用上5G,刘多称,运营商获得临时牌照后,各自在牌照规定若干城市地区建设5G网络,实现规模覆盖,还需要开展大量工作。其中包括:积累网络建设、规划和优化的经验,与5G生态链各伙伴一起,协同优化设备和产品,开展5G典型业务和融合应用的开发验证和示范推广等等。这样做,是为后续大规模全国部署奠定基础,建立模板,同时为5G终端提供实际现网环境进行海量测试和优化,这样才能保证今后数以亿计的手机卖到用户手上,是成熟稳定的、好用的。
新京报:2018年是5G标准确定和产品研发的关键一年。你认为2019年对5G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多:2019年是5G的元年,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启动或计划部署5G网。在今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19)上,多个手机厂商发布了他们的5G手机,今年的年中或者下半年,5G手机会达到商用水平。无论是5G的网络设备还是终端,现在都达到了预商用的水平。
新京报: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网络和终端在商用进度上的同步。你认为这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刘多:这背后可以看出,一方面全球产业都想抓住5G机遇,5G将会带来高速、大带宽的体验,这些能力需要手机终端来配合,谁占有先机,谁就占有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芯片和手机企业的研发实力大幅提升和及早投入,大大促进了5G终端同步开发,从MWC发布手机多为中国品牌就能看出来,这是关键因素。如果终端厂商和整个产业链,能够及早地按照5G的标准研发、布局,有助于5G的快速部署。
新京报:很多手机厂商表示会率先在海外推出5G手机,这是为什么?
刘多: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临时牌照,所以手机厂商没法去为哪个运营商提供手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5G进度比国外落后。5G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全球一个标准,我国从2015年组织开展5G技术试验,全球所有主流厂商和部分运营商都参与其中,共同研究解决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5G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我国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芯片和手机终端,都走在了前列,我觉得至少是在第一阵营里面。我们的5G网络部署启动后,会是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
新京报: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很快会发布5G牌照。临时牌照发放后,5G的发展将进入什么阶段?
刘多:我们现在说的牌照叫临时牌照或者是试商用牌照。几年来我们在技术、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和政策、监管等方面全方位积极开展准备工作。运营商拿到临时牌照后,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相关部署。我相信只要5G网络一开始部署,有一些相关的用户就能够享受到这些服务。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目前中国5G试商用的整体情况?哪些5G应用场景会率先普及?
刘多:5G一共有三大应用场景,第一个场景就是大带宽,我们的手机移动互联网可能会有十倍速率的提升。第二个是大连接,比如水表、电表、煤气表、机器设备、农业设施、家电等等海量地通过传感器连到网上。第三就是低时延高可靠,比如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等。在这三大场景中,我个人认为首先能给老百姓带来直观感受的是大带宽。
新京报:我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5G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推进的难点是什么?
刘多:今年启动规模部署,并持续进行,要实现全网较好的覆盖,一般来说要2到3年。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一个网络在全球来讲也是最大的,想要达到4G的覆盖程度,还需要很大投入和较长周期。
新京报:在5G服务推出的初期,你认为资费会是什么样的水平?
刘多:资费的情况现在还不是很清楚。5G时代,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我觉得可能会按照用户不同的需求,出现个性化的收费方式。
新京报记者 马婧 实习生 姜仲瑛 许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