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宿红火却身份尴尬 呼吁尽快立法、精细管理

原标题:民宿红火却身份尴尬 呼吁尽快立法、精细管理

刘旗记者 万难 摄

“建议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四个方面做好民宿管理。”

本报北京电 (记者 张莎 戴娟)近年来,民宿行业迎来发展风口,从风景秀美的偏远山村,到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这种新型产业火了。“民宿也称共享住宿,红火之余却身份尴尬,必须加强监管,使其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提交的《关于加强共享住宿市场监管的提案》,倾注着他关于民宿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去年以来,重庆新增20多万张民宿床位

刘旗说,民宿作为共享经济时代的新兴产物,在满足人们出行住宿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闲置房产利用效率,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他说,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国内房源数量约300万套;参与者人数约为7800万人,其中房客约7600万人;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共享房源将超过600万套,房客数将超过1亿人。”

刘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重庆作为近年来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市之一,民宿也呈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到今年就增加了20多万张民宿床位。

界定不一、监管缺失,民宿成“灰色地带”

刘旗坦言,民宿为游客带来了不同于酒店的新鲜体验,但与许多新事物一样,它也是一边发展迅速,一边问题突出。

首先,民宿的性质到底是旅店还是出租房?这一直是民宿存在争议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民宿业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各监管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合机制,极易导致对民宿业的监管处在无人执法或多头执法这种职能缺失或交叉的局面。

刘旗调研发现,民宿一般零散分布在居民小区或公寓楼内,经营方式较为隐蔽,在治安、卫生和消防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隐患,易形成管理“灰色地带”。

“一些开进小区居民楼内的民宿因扰民而被密集投诉,这也是民宿绕不过去的话题。”刘旗表示,在重庆,因民宿扰民的纠纷正逐年增长。“有居民投诉陌生人拉着行李箱进进出出,深夜经常还有人在居民楼内开派对,影响休息。”

然而,由于对民宿的范围界定不清、法律规范滞后,这些投诉的维权难度很大。

呼吁“顶层设计+精细化管理”

虽然还处于政策欠缺的起步期,但民宿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针对民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刘旗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依法管理。参考国内外共享住宿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共享住宿的范围,并首先从法规层面明确经营业主、网约平台、租住人员等责任义务和属地政府、有关部门职责等;待时机成熟后,推进国家立法,确保权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解决共享住宿的合法性问题,避免因无证经营避税引起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同时,还应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强化规划引领。由消防、治安、卫生、食品等部门对民宿作出详细规定,解决多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交叉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健全管理格局,建设、卫计、工商、公安、旅游、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类施策、集中治理。

刘旗还建议,应整合民宿预订网络平台,做好数据对接,搭建信息共享通道,动态掌握民宿经营信息和租、住信息,加强登记核验,严格实名登记。

“民宿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才能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放心。”

相关阅读:
报告是实干的“加油器” 重庆个人房屋信息实现网上通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