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曲靖市会泽县牛泥塘村的新生活

原标题:曲靖市会泽县牛泥塘村的新生活

1月的牛泥塘村,不似30余公里开外的会泽县城气候寒冷。中午11点半,日正晒杆头,忙活了一上午的锡友琼看了看太阳,估摸着快要到午饭时间,便收拾了田间的农具,朝家里走去。

那是一栋刚盖起来不久的两层小楼房,房子外面刮了腻子粉,显得干净洁白,墙上贴了瓷砖作为装饰。锡友琼把农具放到屋外的一侧,拿出钥匙打开那扇两门的不锈钢大门,踏进铺了大片瓷砖的堂屋,坐在沙发上稍事休息。

三年前,她还住在低级危房里,一家人过着刚刚温饱的日子。近两年,在扶贫帮扶政策的推动下,新房盖了起来,石榴树也种了下去,还在上高职的女儿每年接受着教育补助,她和丈夫徐国顺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牛泥塘村的硬化道路修到了家门口

政策越来越好 生活越来越美

由于住房不达标,人均收入不达标,锡友琼一家曾被列为建档立卡户。

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两口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没有什么手艺,只靠着种植些稻谷、玉米维持着一家四口的生活。每天,锡友琼和丈夫徐国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徐国顺偶尔在村里帮人打些零工,补贴着家用,生活紧紧张张地过着。

按照“一户一策”,牛泥塘村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制定帮扶措施。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危房改造,拆除重建,补贴了2万5千元,修建起了小楼房。种植方面补贴了2000元,享受了合作医疗代缴政策、雨露计划……如今,吃得饱,穿的暖,也有了存款。

锡友琼的新住房

解决温饱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发展。2017年,徐国顺小额贷款了5万元,发展起了石榴产业,家里的两亩田地上种上了160颗软籽石榴树。锡友琼这些天也不忙着做别的,每天早早出门,补苗、修枝、施肥,今年是石榴树的关键一年,三年产果,将迎来丰收。

正值丈夫出去帮人做临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在锡友琼身上。除了要准备大人吃的午饭,院子里,12只猪、3只羊、一头毛驴、两头牛都已经发出了饿的鸣叫。年前,家里的猪生了一窝崽,小猪崽正嗷嗷待哺。望着院子里这一番“热闹景象”,是时候起身忙活吃食了。

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接近年关,牛泥塘文松种植基地热闹非常。正是杀猪的日子。

在石榴树基地里忙碌了一整年,张宏祥借着杀猪的机会,宴请了村里的乡亲。去年,他的种植基地产了50吨果,好的收成离不开精心的打理,当然也就离不开村民们的帮忙。

张宏祥的石榴种植基地

看中了这里的优越气候和土壤条件,2014年,原本开挖机的张宏祥敏锐地嗅到了商机,随即扎根牛泥塘村,租了村民们的80亩田地,发展种植软籽石榴。同年9月2日,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四年的发展,如今基地的石榴达130亩。2018年,他又流转了以牛泥塘村为辐射中心的350亩地,等到开春时,将种下石榴苗。

合作社自身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张宏祥不忘帮助他的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示范发展等方式,带动了牛泥塘村贫困户们的增收。

石榴基地农忙时,一年需要6个月的劳作,要找帮工,张宏祥优先在村子里找贫困户来帮忙,每天,需要临时务工人员20余人,其中就有11人为贫困户,一年下来,农户在基地工作也能获得万元收入。

近些年,牛泥塘村先后引进了10家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调流转土地2033亩,涉及群众825户,其中贫困人口248户793人,流转土地共535亩。每年,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平均每亩1200元的固定租金收成。同时,种植大户们就地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在石榴基地长期务工的贫困人口有112人,每月的劳务费都在1500元以上。

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或就地务工获得收入的同时,在基地里帮忙也学到石榴种植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种植大户们的帮助,村民们改造荒山荒坡、利用闲置土地,精耕细作发展石榴种植,已带动散户种植612亩。2017年,带动了12户42人脱贫。

这场杀猪饭,不仅仅是一场风俗,更是联络起了张宏祥和村民之间的感情。来年,他还盼着村民们继续来基地帮忙,共同致富。

种一望无际的石榴树 树本地品牌

牛泥塘村村主任徐国猛有一个梦想,要在村子里种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榴树,打造本地品牌,让人一提起软籽石榴想到的就是会泽,就是娜姑镇牛泥塘村。

这片山上,未来也将种上石榴树

牛泥塘村气候、土壤条件优越,种植出来的软籽石榴肉质厚、籽核软、液汁醇甜。多数的反馈,这小小的果子比任何地方的石榴都要好吃。好吃的东西就有市场,大有可为。

生于斯长于斯,徐国猛深爱着这片土地。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有产业支撑,牛泥塘村有发展软籽石榴的条件,这让他很是欣喜。

2014年,牛泥塘村开始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种下了2600亩。2017年,亩产达到1吨,盛果期达到2吨。单单收购价就能卖到28元一公斤,石榴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目前,村子已种植软籽石榴3008亩,占据了娜姑镇整个石榴产业的四分之一。2019年,牛泥塘村计划再种下2500余亩石榴。

“我们的石榴不叫突尼斯软籽石榴,而是叫会泽软籽石榴。”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徐国猛一直给村民们灌输的理念,是要打造本地的品牌,把会泽的软籽石榴打造成“褚橙”一样独一无二又响当当的品牌。

种下了石榴树,村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从草房到瓦房再到平房,改变的是一家人,而牛泥塘村的软籽石榴却改变了整个村,已然成为村子的“致富果”。

十万人搬进县城让他看到发展机遇

农民在农村里,就是土地那点事。48岁的贫困户李顺友不甘一辈子待在农村,“十万人搬进城”让他看到了机会和发展的希望。

李顺友正在田间劳作

得知自己符合搬迁条件,李顺友简单和家里商量了一下,便决定要搬。“我有手艺,我肯干,县城的机会总比农村多。”高原的紫外线,晒得李顺友皮肤黑得发亮,外表看起来憨厚质朴的他,内心有着自己的坚定。

在牛泥塘村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李顺友眼看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比起以前,一下雨就出不了门的泥泞,如今硬化道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但年将过半百的他却不安逸于现状,“得出去闯一闯,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广”。

易地搬迁,让他在城里有了落脚地;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给了他家庭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他看来,一切都只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城里的医疗、教育,总比村里的强。”他希望他的后代,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趁着还有力气,在城里为家庭闯出一片新天地。

三年时间搬进县城十万人,这是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

3年内,牛泥塘村有60户230人贫困人口将完成搬迁。李顺友和其他14户人家,作为第一批“十万人搬进县城”搬迁户,春节前将入住新房。1月,李顺友抽了房,握着一纸房签,他的脸上抑制不住的欣喜,对于他来说,这张纸,不仅仅是一套房子,而是代表着即将开始的城镇新生活。

村集体经济暨石榴产业园启动建设

牛泥塘村委会后山的挖掘机正在隆隆施工,在那片荒山上,村集体经济暨石榴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春节前后将种下7000颗石榴树。站在山头,徐国猛指着不远处的群山,那些地方,也会陆续种上石榴树,带领整个村子致富。锡友琼家的2亩石榴田,经过2年的成长,今年将要挂果,是要迎来丰收的季节。(昆明信息港 昝娟娟/文 曹月/图)

1月的牛泥塘村,不似30余公里开外的会泽县城气候寒冷。中午11点半,日正晒杆头,忙活了一上午的锡友琼看了看太阳,估摸着快要到午饭时间,便收拾了田间的农具,朝家里走去。

那是一栋刚盖起来不久的两层小楼房,房子外面刮了腻子粉,显得干净洁白,墙上贴了瓷砖作为装饰。锡友琼把农具放到屋外的一侧,拿出钥匙打开那扇两门的不锈钢大门,踏进铺了大片瓷砖的堂屋,坐在沙发上稍事休息。

三年前,她还住在低级危房里,一家人过着刚刚温饱的日子。近两年,在扶贫帮扶政策的推动下,新房盖了起来,石榴树也种了下去,还在上高职的女儿每年接受着教育补助,她和丈夫徐国顺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牛泥塘村的硬化道路修到了家门口

政策越来越好 生活越来越美

由于住房不达标,人均收入不达标,锡友琼一家曾被列为建档立卡户。

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两口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没有什么手艺,只靠着种植些稻谷、玉米维持着一家四口的生活。每天,锡友琼和丈夫徐国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徐国顺偶尔在村里帮人打些零工,补贴着家用,生活紧紧张张地过着。

按照“一户一策”,牛泥塘村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制定帮扶措施。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危房改造,拆除重建,补贴了2万5千元,修建起了小楼房。种植方面补贴了2000元,享受了合作医疗代缴政策、雨露计划……如今,吃得饱,穿的暖,也有了存款。

锡友琼的新住房

解决温饱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发展。2017年,徐国顺小额贷款了5万元,发展起了石榴产业,家里的两亩田地上种上了160颗软籽石榴树。锡友琼这些天也不忙着做别的,每天早早出门,补苗、修枝、施肥,今年是石榴树的关键一年,三年产果,将迎来丰收。

正值丈夫出去帮人做临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在锡友琼身上。除了要准备大人吃的午饭,院子里,12只猪、3只羊、一头毛驴、两头牛都已经发出了饿的鸣叫。年前,家里的猪生了一窝崽,小猪崽正嗷嗷待哺。望着院子里这一番“热闹景象”,是时候起身忙活吃食了。

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接近年关,牛泥塘文松种植基地热闹非常。正是杀猪的日子。

在石榴树基地里忙碌了一整年,张宏祥借着杀猪的机会,宴请了村里的乡亲。去年,他的种植基地产了50吨果,好的收成离不开精心的打理,当然也就离不开村民们的帮忙。

张宏祥的石榴种植基地

看中了这里的优越气候和土壤条件,2014年,原本开挖机的张宏祥敏锐地嗅到了商机,随即扎根牛泥塘村,租了村民们的80亩田地,发展种植软籽石榴。同年9月2日,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四年的发展,如今基地的石榴达130亩。2018年,他又流转了以牛泥塘村为辐射中心的350亩地,等到开春时,将种下石榴苗。

合作社自身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张宏祥不忘帮助他的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示范发展等方式,带动了牛泥塘村贫困户们的增收。

石榴基地农忙时,一年需要6个月的劳作,要找帮工,张宏祥优先在村子里找贫困户来帮忙,每天,需要临时务工人员20余人,其中就有11人为贫困户,一年下来,农户在基地工作也能获得万元收入。

近些年,牛泥塘村先后引进了10家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调流转土地2033亩,涉及群众825户,其中贫困人口248户793人,流转土地共535亩。每年,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平均每亩1200元的固定租金收成。同时,种植大户们就地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在石榴基地长期务工的贫困人口有112人,每月的劳务费都在1500元以上。

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或就地务工获得收入的同时,在基地里帮忙也学到石榴种植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种植大户们的帮助,村民们改造荒山荒坡、利用闲置土地,精耕细作发展石榴种植,已带动散户种植612亩。2017年,带动了12户42人脱贫。

这场杀猪饭,不仅仅是一场风俗,更是联络起了张宏祥和村民之间的感情。来年,他还盼着村民们继续来基地帮忙,共同致富。

种一望无际的石榴树 树本地品牌

牛泥塘村村主任徐国猛有一个梦想,要在村子里种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榴树,打造本地品牌,让人一提起软籽石榴想到的就是会泽,就是娜姑镇牛泥塘村。

这片山上,未来也将种上石榴树

牛泥塘村气候、土壤条件优越,种植出来的软籽石榴肉质厚、籽核软、液汁醇甜。多数的反馈,这小小的果子比任何地方的石榴都要好吃。好吃的东西就有市场,大有可为。

生于斯长于斯,徐国猛深爱着这片土地。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有产业支撑,牛泥塘村有发展软籽石榴的条件,这让他很是欣喜。

2014年,牛泥塘村开始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种下了2600亩。2017年,亩产达到1吨,盛果期达到2吨。单单收购价就能卖到28元一公斤,石榴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目前,村子已种植软籽石榴3008亩,占据了娜姑镇整个石榴产业的四分之一。2019年,牛泥塘村计划再种下2500余亩石榴。

“我们的石榴不叫突尼斯软籽石榴,而是叫会泽软籽石榴。”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徐国猛一直给村民们灌输的理念,是要打造本地的品牌,把会泽的软籽石榴打造成“褚橙”一样独一无二又响当当的品牌。

种下了石榴树,村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从草房到瓦房再到平房,改变的是一家人,而牛泥塘村的软籽石榴却改变了整个村,已然成为村子的“致富果”。

十万人搬进县城让他看到发展机遇

农民在农村里,就是土地那点事。48岁的贫困户李顺友不甘一辈子待在农村,“十万人搬进城”让他看到了机会和发展的希望。

李顺友正在田间劳作

得知自己符合搬迁条件,李顺友简单和家里商量了一下,便决定要搬。“我有手艺,我肯干,县城的机会总比农村多。”高原的紫外线,晒得李顺友皮肤黑得发亮,外表看起来憨厚质朴的他,内心有着自己的坚定。

在牛泥塘村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李顺友眼看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比起以前,一下雨就出不了门的泥泞,如今硬化道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但年将过半百的他却不安逸于现状,“得出去闯一闯,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广”。

易地搬迁,让他在城里有了落脚地;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给了他家庭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他看来,一切都只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城里的医疗、教育,总比村里的强。”他希望他的后代,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趁着还有力气,在城里为家庭闯出一片新天地。

三年时间搬进县城十万人,这是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

3年内,牛泥塘村有60户230人贫困人口将完成搬迁。李顺友和其他14户人家,作为第一批“十万人搬进县城”搬迁户,春节前将入住新房。1月,李顺友抽了房,握着一纸房签,他的脸上抑制不住的欣喜,对于他来说,这张纸,不仅仅是一套房子,而是代表着即将开始的城镇新生活。

村集体经济暨石榴产业园启动建设

牛泥塘村委会后山的挖掘机正在隆隆施工,在那片荒山上,村集体经济暨石榴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春节前后将种下7000颗石榴树。站在山头,徐国猛指着不远处的群山,那些地方,也会陆续种上石榴树,带领整个村子致富。锡友琼家的2亩石榴田,经过2年的成长,今年将要挂果,是要迎来丰收的季节。(昆明信息港 昝娟娟/文 曹月/图)

相关阅读:
宝宝反复咳嗽还喘息?积水潭医院城北开儿童慢咳门诊了! 中信证券启动大手笔员工持股计划 13家券商用股权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