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五原县:“微治理”撬动乡风村貌大变样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6日电 题:内蒙古五原县:“微治理”撬动乡风村貌大变样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于嘉
“前两年家里用钱的地方多,就没交水费。村里实行‘微治理’后,我差点儿上了‘黑名单’,去年早早把水费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套海镇向阳村农民刘仓说。向阳村党总支书记贾俊明介绍,村里组织大伙儿商定村规民约,出台诚信村民的管理办法后,全村没有一户拒交水费,没有一人对村里的大事儿不投工投劳了。
2018年起,五原县创新性推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小组“微治理”,通过组建“微组织”、开展“微服务”、推行“微教育”、实行“微管理”、强化“微监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农民自我管理和监督水平,为健全乡村治理探索出一条效果较好的路子。
建立“微组织”增强凝聚力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农业人口20多万,主要依靠黄河水灌溉,过去农业水费收缴难是困扰一些乡村管理发展的顽症。同时,投工投劳不积极、公益事业集资难、村庄管理无人问、无人管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农民的教育管理没有抓手,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社会治理难以有效开展。
据五原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维君介绍,全县117个行政村管辖782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普遍只有4至5名干部,基层服务力量薄弱。为增强村民凝聚力,五原县决定将每个村民小组确定为“微组织”,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党员村民小组长兼任,推动党组织向下延伸,筑牢村民小组战斗堡垒。
据了解,为推动共治、联动,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由村民小组长兼任,并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红白理事会、治安联防队、青年志愿者等志愿组织,将群众信得过、有威望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等农村先进力量团结起来,形成共治合力。
实施“微治理”提升自治力
五原县目前已建立县、镇、村、组四级便民服务网,117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所有村民小组全部配备代办员,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2万余项。
隆兴昌镇义丰村党支部书记罗玉龙说,全村按照“划片定责”的原则,将村民小组里每10到15户居民划分为一个网格,村民理事会成员兼任网格长,党员或村民代表兼任网格员,协助村民理事会开展社情民意调研、村务财务监督、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发扬邻里间相互照应、帮助的优良传统,力争做到以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
县里各“微组织”还依托流动党校、村民微信群等,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同时结合“固定党日”,发动村民参与植树造林、村庄管理、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引导村民讲风格比奉献,并开展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身边好人评选,引导村民争当先进。
“我们在全村宣讲国学教育,开展文化健身活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酗酒、赌博等不良风气。”天吉泰镇毛家桥村一组巾帼服务队队长王英说。
据了解,实行“微管理”的关键是事前立规矩,组织村民商定村规民约,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道德品行、投工投劳、水费缴纳等列入评价内容;事中讲规矩,逐户建立村民诚信档案,指定专人记录村民日常表现,及时提醒;事后懂规矩,统一汇总评定结果,对诚信缺失、屡教不改的村民,列入“黑名单”,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受限,倒逼村民服从管理。
治理“微腐败”提高战斗力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解决了农民教育管理缺失和村干部监督约束难等问题。适应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任维君说。
记者在银定图镇丰乐村二组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村民理事会推行“五步议事法”,凡涉及村民小组内的土地整治、桥涵维修、道路养护等重大事项,全部按照“陈述议题、辩论、表决、宣布结果、确认签字”的流程协商议事,并交村民大会决议,村级事务管理更加民主公开。
此外,五原县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防”,实施特邀监察员、政风行风评议员、财务监督员、纪委委员、村级纪检员、村务监督员的“六员监控”,构建县、镇、村、组四级廉政监督网,以群众监督为主体,加强对村组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目前,全县完成117个行政村782个村民小组资金大清理、财务大清查和线索“大起底”,查处“雁过拔毛”式腐败案件47件,给予党政纪处分48人,挽回资金350多万元,群众对村务监督、“三务”公开的满意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