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轮空气重污染明日结束
新京报讯(记者邓琦)昨夜北京重污染持续,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最新预报资料显示,预计今日PM2.5先降后升,但是污染形势没有根本改善。明日北风起,空气质量改善至轻度污染左右,本轮重污染过程将彻底结束。
PM2.5浓度每小时升高20微克
北京于3月2日0时至3月4日24时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北京环保监测中心表示,从污染演变情况来看,1日午后,受不利扩散条件和区域传输影响,PM2.5浓度以每小时20微克/立方米的速度迅速升高,18时达到5级重度污染,此后重污染维持,并于2日12时达到本次过程浓度峰值231微克/立方米。
后期,区域重污染预警减排起到了削峰降速作用,2日午后至前半夜,北京地区PM2.5浓度下降至4级中度污染水平;3日上午,全市浓度均值稳定在165微克/立方米左右,午后,浓度稳定中略有下降。
6日最低气温再次降至冰点以下
根据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最新预报资料,预计3日前半夜,受低压辐合区影响,外加边界层下降、湿度增大,PM2.5浓度维持5级重度水平;3日后半夜至4日白天,北部弱高压向南移动到北京的北部,预计污染水平略有下降;4日后半夜,受污染回流影响,浓度将回升至重污染级别。
5日早晨,冷空气开始作用,高压自北向南逐步影响北京,污染浓度缓慢下降;5日下午,空气质量进一步转好,预计本次污染过程彻底结束。
预报显示,5日全市整体为3级轻度污染,6至7日进一步改善至优良级别。
气温方面,受冷空气影响,6日最低气温再次下降至冰点以下。不过,升温的步伐没有停止。本周最高气温依旧在10℃以上,周三开始维持在14℃左右。下周,最高气温将冲击16℃。
■相关新闻
京津冀大气重污染成因已基本弄清
昨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消息称,经过多年的跟踪分析,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主因是,污染排放强度远超环境承载力。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表示,2017年4月以来,我国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汇集国内2000多名环境、大气、气象以及行业治理等方面的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手段,集中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实现了对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描述。据分析,远超环境承载力的污染排放强度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因。
分析
京津冀硝酸盐区域性污染突出
攻关中心分析显示,观测期间的数据分析表明,京津冀硝酸盐区域性污染十分突出,硝酸盐绝对浓度和占比大幅度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无机组分,其浓度快速上升已成为PM2.5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煤“双替代”、燃煤锅炉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措施成效显著,使得硫酸盐浓度及占比大幅降低,同时也凸显出强化氮氧化物(NOx)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主因
污染排放强度远超环境承载力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导致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其中,从时间分布上看,受采暖影响,秋冬季一次PM2.5和有机碳、黑碳等组分的月均排放水平是非采暖季的1.5-4倍,而保定、濮阳、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散煤用量大的城市,上述污染物在秋冬季的排放水平更高。
诱因
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积
值得关注的是,对北京市而言,区域传输贡献最高可达60%-70%,其中西南通道(太行山前输送带)、东南通道(济南-沧州-天津输送带)和偏东通道(燕山前输送带)影响较大。西南通道的定量分析显示,在典型污染过程的起始阶段,向北京的输送通量可达500-800微克/(平方米·秒),污染形成阶段的输送通量在100-200微克/(平方米·秒)左右。
分析指出,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初的秋冬季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出现23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对23次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分析表明,每次污染过程都可以解释为污染物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新京报记者邓琦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