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绿色发展破解“富饶的贫困”

原标题:绿色发展破解“富饶的贫困”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7期刊发文章

绿色发展破解“富饶的贫困”

凤冈县长碛古寨“春季菜花香、夏季鱼儿跃、秋季稻花香、冬季枫叶红”,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贵州通过狠抓生态保护、完善生态激励约束机制、绿色发展促群众脱贫增收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道路

森林覆盖率57%的贵州省,2018年依托旅游、山林资源、绿色种养业等绿色产业,助力全省14个贫困县成功摘帽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贵州,境内山峦众多、风光秀美,被誉为“中国的绿色走廊”。

贵州又是一个典型的“富饶的贫困省”,目前仍有10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山底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如何破解这种矛盾?近年来,贵州通过狠抓生态保护、完善生态激励约束机制、绿色发展促群众脱贫增收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道路。

◆生态保护决不含糊

好生态既靠先天条件,更靠后天治理保护。居住在贵州省播州区乌江镇上寨组的陈泽金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这里的乌江水是米汤色,闻着有股酸味,鱼虾几乎绝迹,通过这几年的污水治理,河水终于变清了,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陈泽金说。

2009年,受乌江镇地下溶洞34号泉眼点源污染影响,乌江渡电厂大坝下游的乌江水质一度降为劣Ⅴ类。

乌江告急!久负盛名的“乌江鱼”产业遭受重创!为治理污染,贵州开磷控股集团先后投入5亿多元资金,重点整治34号泉眼,一年的治污运行费用就高达1亿元。

治理后的乌江水质已提升至Ⅲ类,“牛奶河”变“洗菜水河”,居住在乌江边的村民又有了笑颜。

“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贵州开磷控股集团董事长何光亮说,近年来企业在环保治污、磷石膏综合回收利用等方面投入巨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距34号泉眼320公里的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2017年4、5月间,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贵州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时发现,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鸟类天堂”的贵州省最大淡水湖泊,存在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城镇开发侵占保护区面积等诸多问题。

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生态问题,贵州省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以环保督察为契机,将草海的生态保护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

“短短两年时间,威宁通过上级项目支持、自筹资金等,投入61亿元资金,对草海实施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五大工程’,草海保护区一下子腾出了9万多亩生态面积。”威宁自治县县长陈波说,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老城区每天近8000吨城市污水、6000吨农村生活污水直排草海得以有效控制,草海上游水体黑臭现象消除。

“与此同时,随着草海完成6万亩退耕还湿工程,每年因此可减少化肥施用量900万公斤、农药施用量6000公斤,大大减少了草海的农业面源污染。”草海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监测科科长李杰说,过去两年时间,草海周围拆除房屋6000多户,拆除面积约68万平方米,搬迁两万多人,草海保护区“城进湖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倒逼绿色发展

为让绿色发展可持续,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生态激励约束制度,倒逼各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生态环保之路。

——建科学考核机制,树正确政绩观。作为贵州省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关岭自治县不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2014年贵州取消关岭等10个县GDP考核。

“取消GDP考核后,上级对关岭的生态环境考核比重提高至20%,这倒逼我们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绿色发展。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关岭自治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刺梨、火龙果、关岭牛、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关岭自治县委书记黄波说。

——建流域生态补偿,奖惩并举促绿色发展。为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促进流域内水质改善,2014年,贵州省毕节市与遵义市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规定当赤水河上游的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时,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将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如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Ⅱ类水质标准时,毕节市则向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

“生态补偿机制大大激发了上游地区保护赤水河的积极性。”遵义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罗时雨说,从2014年起,遵义市和茅台集团连续5年共向毕节市给予1亿多元的生态补偿金。作为回应,毕节市关停取缔煤矿、水泥、制砖、酿酒企业80多家,退回、暂缓审批不合理项目53个,并加大上游退耕还林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力度。

“与赤水河类似,贵州已在乌江、清水江、红枫湖等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截至目前,4个流域补偿资金达到3亿多元,这些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斌说。

——发展绿色产业,走生态环保之路。磷石膏综合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磷化工基地、磷矿储量居全国第三的贵州省,乌江沿岸磷石膏累计堆存量达到1.2亿吨,其环境风险不言而喻。2018年4月,贵州出台了磷石膏“以渣定产”方案,要求企业每年“吃掉”多少磷石膏,方可生产多少磷肥,倒逼磷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张美钧表示,2018年,贵州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预计2020年达到50%,全省绿色发展渐入佳境。

◆挖掘生态资源促脱贫

十年前,贵州省贵定县火炬村由于垦荒严重,森林覆盖率不到35%。自2008年以来,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火炬村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全村的“秃子山”开始戴上了“绿帽”。原火炬村村支书彭玉先说,村里封山育林5000多亩,并栽种了3200多亩的刺梨,如今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一下子提高到85%。

贫困与生态问题交织的贵州,全省95%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山区,如何让这些群众不砍树也能增收,贵州省正在探索新路。

“简直是‘捡得’了一笔钱。”贫困户吴国明以前从没想过,自家的450棵柳杉长在山上,没有砍卖一年也有1350元收入。2018年7月,吴国明所在的福泉市陆坪镇香坪村成为贵州省首批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村。

“按照一棵树碳汇价3元标准,资金全额进入贫困农民的个人账户。”贵州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付野秋说,单株碳汇试点是把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推进脱贫攻坚融为一体的有益尝试。

据了解,森林覆盖率57%的贵州省,2018年依托旅游、山林资源、绿色种养业等绿色产业,助力全省14个贫困县成功摘帽。(记者刘茁卉李平)

相关阅读:
检方对“涞源反杀案”决定不起诉有关情况的通报 梅西罕见暴怒,拉莫斯争议动作逃过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