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画海第一人李海涛病逝 海洋之子回归大海

原标题:画海第一人李海涛病逝 海洋之子回归大海

李海涛

《海疆万里图》之春(局部)。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李海涛临终前最后一张照片。在三亚海边,他坐在轮椅上,伸手试图抓住海浪。

姓名:李海涛

性别:男

终年:88岁

去世时间:2月15日

去世原因:病逝

代表作品:《海疆万里图》、《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共赢图》等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2月15日在三亚病逝,享年88岁。3月1日,追思会举行。

这位半生致力于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创作的画家,曾耗时5年创作出国内第一幅海疆图《海疆万里图》。

旁人眼中,他毕生爱海,治学严谨。

他画海生涯始于三亚,也终于三亚。

临终前他被拍下的一张照片是坐在轮椅上,伸手试图抓住海浪。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中国海洋绘画重要奠基人

1932年,李海涛出生于山东青岛,从小学画。1950年考入部队文工团美术组,在部队创作连环画。退伍后,他又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和河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美术大家邱石冥和谢瑞阶,1984年他调入北京画院。

早年,李海涛从事山水、人物等题材的创作,均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描述他的艺术生涯,不可绕开的成就是他对中国海洋绘画的开拓性贡献,他是中国海洋绘画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画海第一人”。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渊源,李海涛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名字是祖父所起,又生于海滨城市,从小对海有感情。

而李海涛的岳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海洋承载着其半辈子的奋斗,李海涛与妻子延续承担了这份奋斗,“父亲保卫海疆,我们记录海疆”。

彼时国内关于海洋绘画的创作和研究,在历史上基本空白。1977年,李海涛为收集绘画素材,去了海南三亚。“当时看到海南的海,我感觉心仿佛停止了跳动。”李海涛在回忆中称,像蓝宝石的海水和沙滩上的白沙,两种颜色的视觉冲击强烈,非常美,然而他不知从何画起。从那时起,李海涛投入海洋画的创作。

1990年,李海涛创作完成《海疆万里图》,这是第一件表现中国海疆全貌的作品,长50米、宽90厘米,浓缩了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从南到北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以及沿海名胜古迹、城市样貌等。作品轰动国内外,被评价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为推动中国海洋画的研究和创作,2006年,李海涛夫妇发起创建第一个中国海洋画研究院,供海内外海洋画家交流和艺术研究,迄今研究院成果诸多。

历时5年完成《海疆万里图》

李海涛的二儿子、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冬回忆,创作《海疆万里图》之前,父亲于1985年去了多地踩点,最后从吉林的鸭绿江开始画。

在此期间,李海涛逐渐形成想法,希望画一幅图来展现中国南北海域的不同风貌。想法和初步形成的作品样稿获得岳父支持,他鼓励李海涛画好画唤起人们的海疆意识,这让李海涛在兴趣之外多了一份责任。李海涛用上全部积蓄,还从亲友处借钱,用于实地走访海疆。

该幅作品1990年收笔,号称创造了中国当代美术单幅作品创作周期最长、深入生活时间最长、行程最长三项纪录。

李海涛在5年期间,行走海疆31000公里。李冬陪着父亲走了一半路程,李海涛的妻子肖凯陪着他走了另一半路程。李冬回忆,沿着海疆一路走下来,吃了不少苦头,虽然当时拿着美协、海军和旅游局等给的四封介绍信,有些地方可以住招待所,但大部分时间,因为地点、资金限制,父子通过朋友、当地居民帮助,甚至就地而睡。

李冬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1987年,为了采集上海一处海边的绘画素材,父子俩爬了一个45度斜坡的悬崖,不小心摔了下来,所幸没有大碍。

《海疆万里图》全卷从东北到海南,将春夏秋冬雾雪风的逐步演变画在一幅画中,包括从南至北的渔船形象、各地地域民居、劳作工具的变化。李海涛打破了中国画用白色表现大海的传统,改用蓝色表现大海,以完整的形式和成熟的技巧,构现了中国海疆全景。

李海涛最大的遗憾是岳父最终没能看到成品,1989年3月,画作完成前夕,肖劲光病逝。

致力推动中国海洋画研究创作

在为李海涛做秘书工作8年的青年画家钟德眼中,李海涛治学严谨,对海洋画的热爱非常纯粹。

2011年,钟德在网络博客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历史发展脉络的文章。李海涛看到文章后联系到他,希望能面聊。

接到邀约时,钟德“不太敢相信”,因为这是一位他仰慕并学习的前辈。第一次见面李海涛给钟德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很和蔼的老人”。在李海涛与钟德后续的数次见面中,李海涛除了与钟德讨论海洋画,还向他发出邀约,邀请他加入中国海洋画研究院。

不仅仅是钟德,李冬说,李海涛致力于填补中国海洋画的空白,发掘更多人才,往往每到一处写生,就主动问当地是否有画海洋画的人,想主动结交。研究院的大部分画家,都是李海涛以此方式结交并加入研究院。

虽然是主动邀约,但李海涛在选人方面也有条件。他告诉钟德,他希望加入的是“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德艺兼具的年轻人”。钟德觉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李海涛的治学严谨。

对于中国海洋画的出路,李海涛的看法是民族化。李海涛的绘画风格不是“中西结合”,而是深入生活后的领悟创作手法。其认为,中国海洋画应基于中国绘画方式,加以创新,丰富表现方式。

这种看法与李海涛的艺术座右铭“不似他人,不像自己”不谋而合,大意是借鉴他人优点,但不照搬尾随,对自己敢于否定,追求创新。因此李海涛给钟德的感觉是兼容并蓄,对年轻画家包容。研究院中的画家,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一位有修养的老艺术家

在李冬眼中,李海涛既是严父又是慈父。李冬记得,小时候他曾画了一幅关于少先队员主题的画,但自己并未在现实中见过该画面,是虚构画出。父亲很严肃地对他说,如果没有经历的事情,就不要画。这次教育让他受益终身。父亲教导他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而父亲也以身作则。

李冬还觉得,父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人。小时候,父亲常常要出外写生,一去就是几个月,回来的时候,父亲往往会带当地土特产和小吃。

李冬印象中,小时候北京的菜式并不丰富,而父亲会“开发”一些有花样的菜。一次在海边写生,父亲尝试用大蛤煮海白菜,“丢进去后,汤是乳白色的。太鲜美了。”李冬迄今难忘,再没喝过那么好喝的汤。

在多位受访者眼中,李海涛是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人豁达、宽厚。钟德说,每次到访,李海涛会起立迎接。即使是看展的陌生人,只要对海洋画有兴趣,李海涛都会和对方握手。外出吃饭时,李海涛还会跟服务员握手表示感谢。钟德感觉,如今已经很少见到这么有修养的老艺术家。

钟德觉得,李海涛待人非常好。在研究院任职秘书时,李海涛待钟德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吃饭时,李海涛还会给他夹菜,“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始于三亚终于三亚

即使晚年身体不便,李海涛依旧参与海洋画研讨、坚持画画和每年去写生。钟德感觉,李海涛一到海边,状态就不一样了。

钟德还记得2014年有一次在花莲的海岸边开车,李海涛看到一个很好的画画角度,提出要下车画画。但当时车开在高速上,不能停车。后来车绕到另一个地方,李海涛如愿下车画画。当晚,李海涛表现得很高兴。钟德觉得,虽然年事已高,李海涛仍能保持这样的热情,很难得。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李海涛仍坚持去三亚画画。李冬说,年前李海涛在三亚时,抱着病体、坐着轮椅去海边拍图,还说想去渔港。住院期间,李冬两次劝李海涛回北京,他都说不想回。

2月15日,李海涛在三亚病逝,巧合的是,42年前他正是在三亚开始了画海生涯。

李冬觉得父亲是爱海,希望最后的阶段留在海边。

钟德对李海涛去世前的一张照片印象深刻,那是家人为李海涛拍的,在三亚海边,李海涛坐在轮椅上作出抓海浪的手势。

钟德觉得,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是如此热爱海,这正是李海涛一生的写照。

新京报记者 周世玲

多地交警用无人机执法引争议 东西城共划183个街区 分类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