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先锋村:四道“加法”交出乡村振兴先锋“答卷”

原标题: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先锋村:四道“加法”交出乡村振兴先锋“答卷”

沿着安唐路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边,淡黄色墙上“农夫记忆”四个极具乡愁味道的字一下子抓住了游客老张的心:“我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虽然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但是老家大巴山里的农耕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直都留在记忆深处。”看着村委会门前“农夫记忆”广场上推独轮车奔跑欢笑的游客、红红的喜轿、供销社里略现旧色的两层斜装玻璃柜台、农夫集市里香脆可口的萝卜干,香喷喷的豆豉,老张心里有了更多的感触:“农夫记忆,唤醒我的乡愁,一解我的思乡情。”

农夫记忆,只是郫都区先锋村在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原创之举。采访中,记者发现,先锋村做了四道“加法”,把乡村振兴的内涵外延和村子的兴旺有机融合,创新形成独有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第一道加法:地域原创 对乡愁不说再见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任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3年开始以“川西民俗文化村”为品牌,以“农夫记忆”为主题,该村先后建成了 “农夫记忆”广场、农夫湿地、农夫学堂、农夫果园、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农事体验基地等,通过对传统农具集中展示、使用,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在农夫记忆的农耕大学堂,当地的老农民可以为大家讲授农耕知识,传承“‘一粒米,千滴汗’、‘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等家风家训;在农夫记忆文化广场,有专人为讲解游客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传唱《二十四节气歌》;在农耕体验区,当地的农民可以教授小朋友栽种瓜苗的基本要领。一句话,在“农夫记忆”里,你总能找到来自心底的寄托。

第二道加法:因户施策 产业植入收入更多元

记者见到先锋村的党员周学成时,他刚刚从成都送货回到家。快人快语的老周告诉记者,他家的萝卜干、榨菜丝一年要发出近30万斤的半成品。

“我们2003年成立了萝卜干协会,那时候有30多户人。2008年成立专业合作社,有了100多户人。”周学成告诉记者,合作社发展到今天,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产业已经完整构建。先锋村萝卜干发展已经提档升级,由原来的小打小闹、粗放式加工升级为抱团发展,创新品牌,并且与京东云创合作,实现线上和线下销售。

萝卜干、小盆栽花、猕猴桃、乡村旅游……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的产业的背后,本质上既有生态系统的改善,又有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在这种文明的缓慢浸润下,先锋村发展有了更多的“动力源”。

第三道加法:党建聚力 乡村振兴有关键之匙

“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组织振兴是打开乡村振兴胜局的关键之匙。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把产业植入各家各户的发展之路,是先锋村践行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任健说,先锋村探索建立“支部植产业,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的路子。在这条路上,村里78名党员带头创新创业,效果十分明显。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创新载体,该村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村党支部以“入党为什么”为主题,开展了“三问三亮”体验式党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创新开展“支部书记站排头,党小组长比高低”活动,引导78名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每半年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一系列党建实招充分提高了党员能力素质和荣誉感、归属感,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旗帜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78名党员也蜕变成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核心人才。

第四道加法:深耕文创 先锋有更多发展动力

小桥、流水、实木的大书桌,秀丽的竹林、漂亮的水仙花,整齐的书架,一字排开的各类书籍,让记者忍不住来一趟文艺境界之旅。这里是先锋村的“三味书屋”1000多册精致的藏书让村里人又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感知境界。

书香四溢的三味书屋是先锋村植入三社夏家院子的引领性产业,在夏家院子实施风貌改造和产业植入之前,三味书屋所在的地方是该院落一处堆放建渣、生活垃圾的林地。通过发动和组织,2018年11月9日,先锋村党支部50多名党员和院落村民共同对院落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整治,确定了以“打平伙”的方式实施院落的风貌改造和产业植入,最终以村集体的名义植入三味书屋作为主体产业带动村民发展自家产业,村民通过经营蔬菜、小吃等产业,增加了家庭的经营性收入。

“战旗村是乡村振兴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先锋村也要在乡村振兴中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昂扬斗志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成为实至名归的“先锋”之村。任健表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戚原)

相关阅读:
近13万人报考消防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首次消防员招录报名结束 证监会进一步推进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