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新“黔程”

原标题:脱贫攻坚新“黔程”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7期刊发文章

脱贫攻坚新“黔程”

1月25日,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在观看演出。

为极度贫困乡镇“量身”制定脱贫规划,聚集人力、财力、物力“攻城拔寨”

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大,涉及问题多,贵州创新体制机制,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立足绿水青山,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实现贫困人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种一坡,收一箩”,曾是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许多农民的无奈。坐落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2016年全乡20个行政村中有1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到37.96%。

“以前从没想过村里能种苹果,还不愁卖!”河镇乡海雀村村民马正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家以前靠种玉米为生,手里根本攒不下钱。如今在村里务工,加上入股分红,一年下来可收入三四万元。

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说,以前交通闭塞,种植养殖出来的好东西也换不成钱,人都往外跑;现在柏油路到村,水泥路入户,村里搞起了苹果、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村民从过去穷得叮当响到2018年实现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万元。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在中央支持下,2018年全省贫困人口减少1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3%;14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76.19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朝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步伐。

2019年是决胜同步小康关键之年,目前,贵州省还有155万贫困人口。在年初召开的全省两会上,贵州省政府立下目标:确保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18个县通过脱贫摘帽考核验收,17个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贵州依靠什么突破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一道道难关,又将以怎样的勇气和魄力确保决战之年取得根本性胜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超常规“组合拳”攻克贫困堡垒

深度贫困乡村巨变,源于贵州省以超常规手段“攻城拔寨”啃“硬骨头”。

2016年9月,贵州确定包括河镇乡在内的20个极贫乡镇,由20位省级领导挂帅定点帮扶,擂响攻克深度贫困的战鼓。2017年又确定14个深度贫困县、2760个深度贫困村,分别“量身”制定脱贫规划。

贵州按照贫困人口人均10万元标准投入,成立173亿元的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子基金,主要投向中央和省政策性投资渠道未覆盖的交通、水利、农村环境整治、小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人力、财力、物力迅速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2018年,全省安排预算内资金170多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其中深度贫困地区近60亿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落地,各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短短两年多时间,贵州深度贫困地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路、讯、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全面改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以交通为例,2018年全省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6845公里,约占全省总规模的84%;98%的村民组通硬化路,基本实现“出门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村庄靓起来,汽车开进来”。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贵州省级财政每年还将向深度贫困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深度贫困县全面冲刺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圆城镇梦

苗族妇女杨秧妹的老家在三宝乡干塘村,距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城40多公里。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搬迁前,她每年要花三四千元在县城租房子住。如今,杨秧妹一家5口住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公在县城打工,她自己经营着一家便利店,“上学、看病、打工、做生意,样样方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贵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50万人,搬迁规模居全国之首。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已让贵州上百万人挪了穷窝、拔了穷根,圆了城镇梦。晴隆县三宝彝族乡5800多人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时任晴隆县副县长、三宝乡党委书记龙汉勇说,三宝乡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高坡陡,村寨几乎都是“挂在”半山腰上;全乡有1233户585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7%,仅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通,工程性缺水严重。到2014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7.9%。2016年,政府决定将三宝乡整乡搬迁至县城。

目前,全乡已有八成以上村民签订了搬迁协议,正陆续搬迁进城。在搬出地,村民原有土地通过流转、入股,建立起养鸡、天麻种植、核桃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可在“县城住房子,老家分票子”。

三宝乡是贵州成功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王应政说,山多地少、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省情,决定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只有实施城镇化安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目前,全省已累计搬迁128万人。

●“为吃而生产”变成“为卖而生产”

苍山如海的贵州,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国土面积为喀斯特地貌,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但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

贵州决定要打赢“产业扶贫”这场硬仗。立足绿水青山,贵州选择重点发展食用菌、茶叶、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山地特色产业,实现贫困人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贵州省委、省政府清楚地看到,没有产业发展,就难以如期脱贫、全面小康,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将农业产业“为吃而生产”变成“为卖而生产”。

基层干部群众因地制宜下“绣花功夫”,产业扶贫“各显神通”,“茶叶县”“蓝莓县”“刺梨县”“中药材乡”“蘑菇小镇”“果蔬村”等应运而生,规模化、产业化的生态绿色产品通过冷链、物流走向全国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黔西南州安龙县石漠化面积占到全县国土面积的37%左右,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实施,当地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山区独特的气候优势变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政府提供大棚无偿使用两年,公司负责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并回收香菇。”贫困户裴兴权说,他家两个大棚去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让他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无霜期长,一年四季都能生产食用菌。”安龙县委书记钱正浩说,县里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乡乡有菇,村村有棚”,贫困农户逐渐换了“穷业”。

在产业扶贫中,全省1361个乡镇、7241个行政村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实现农民变股东401万人,其中有109万贫困人口受益。(记者 何天文 杨洪涛)

相关阅读:
我国网民初中学历最多 仅9.9%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 马钢长材产品产销创历史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