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高与中职应协调发展
本报评论员祝乃娟
教育部在2月26日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了535.97万人。这将是未来几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下降趋势:2018年全国高中招生人数连续第8年下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全国高中招生人数连续8年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1664.65万人下降至2018年的1352.12万人。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连年减少。2013年起,全国中职毕业生人数连续下降,每两年跌破一个百万量级,2017年毕业生人数只有496.88万人。
坦率地说,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减少,与总的人口数量变化相关;同时,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教育毕业人数的彼此消长,也反映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波浪式发展过程。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确立-辉煌-低落-回升”的这样一个循环。在199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辉煌期,招生分数线较高,生源都是那些成绩较好、父母希望孩子提前就业的学生们。
近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也由于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大部分家庭更希望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加之高等教育的门槛也随着扩招而越来越低,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自然进入一个低落期。不仅如此,由于职业教育此前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直并不明确,是否为教育体系的一环都仍待确认,而且主要靠财政拨款的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习风气不如高中,因此,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遍不看好。因此,近年来“普高热、中职冷”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对于整个国家和经济而言,高中与中职应该协调发展,而不是陷入互相抢生源的不良循环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到,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功能角色与地位是非常明确的,它承前启后,是将学生们送入高等学府的必经之路,并且我国高中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比中职教育要强很多,学习风气也更胜一筹。目前,最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进行明确化,将其融入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学生不想上高中考大学就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次优选择,它应该是重要的劳动力蓄水池,培养出擅长技术、具有特定技能素养的毕业生。近几年来,春节后珠三角招工难,也凸显出熟练技术工人的不足。近年来一些并不需要大学毕业生学历的岗位也招聘大学生“填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国家和家庭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还招致这些大学生对其较低收入的不满。
要实现普高与中职的协调发展,首先,应该明确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来改变其此前“二流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国家许多经济战略都离不开它,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劳动者素质提升,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其次,应该同时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发展较早,而高职教育近年来才开始,这二者需要更好地衔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第三,职业教育需要企业与市场的适度参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本位模式,今后应该加大企业办学、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力度。这不仅可以缓解财政与学生家庭的支出压力,也可以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阶段就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
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其招生人数与高中招生的此消彼长,都可以看作是人们自身基于孩子特长和对孩子预期的一种培养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职业人才。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