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党国英:未来只需要5%的人当农民

原标题:党国英:未来只需要5%的人当农民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春节后,回乡的人已经返城工作,“乡村空心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其中不乏对乡村生活的高度向往与深切惋惜。然而,在长期研究农业农村问题的中国社科院农业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看来,这只是不了解农村的都市人对农村与农业的浪漫想象,他的观点是,在未来,中国可能只需要5%或更少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即便加上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也只需占到总人口的15%。

“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少,美国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有1%,加上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乃至林业、水产等工作的人,也不过7%左右。”党国英说:“现代农业,并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量的人口依旧会向城市迁徙。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有显著提升,但距离农业发达的国家还有很远。在未来,我们可能只需要5%或更少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加上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居住在农村但并不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量可能只占总人口的15%或更少。”

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比想象中更少

几十年城市化,数亿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尚未完成,未来还会有2亿人进入城市,这也是许多人认为乡村正在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党国英看来,人口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是事实,甚至比数据所表现出来的程度更高。“中国2亿多有承包地的农户,其中有好多人并没有真正种地,我们在农村调查时,发现他们守着承包地,却没真正种地;在西部,好多地方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种不动地了,即便种,也就种点儿自己吃的口粮、蔬菜;在中东部,农业主产区的专业化水平进步很大,农村居民的食物有很多也要购买。相当比例的所谓农民已经不怎么下地,田间操作交给专业户去完成。华北平原的农户几乎要废掉传统农具了。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人们想象的更少,城市化率也比公开的数字更高。”

为什么不种地了?农民自有一本经济账。“小规模种地不划算,不赚钱。农副业也不赚钱,养一头猪,辛辛苦苦大半年,还不如打工一个礼拜的收入。”党国英说。

农民进城,有的地方还出现土地撂荒的情形和村庄“空心化”的情形,这是不是一种危机?党国英说,“一般人不了解农业、农村,按照数据去判断,或者按照自己所见的极小部分现象去判断,自然会得出农业衰退、乡村凋敝的结论,但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客观的。”

农产品产量在增长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

不种地吃什么?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又是如何养活中国14亿人口的 ?党国英说:“实际上,几十年来,我们的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利用效率一直在提高。尽管严格计算投入产出比,农户可能并不挣钱。所谓‘386199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在农业主产区下地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出钱请拥有机械设备的专业户下地操作。这便是中国人在所谓农业危机舆论中没有发生吃饭问题的秘密。当然,进口也是一大因素,但并不是最关键因素。”

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但整个美国从事农场工作的劳动力,只有260多万。在美国考察时,党国英曾住在美国农家,他告诉记者,“一个农场三个劳动力,种三千公顷地,也就是四万五千亩。怎么做到的?就是农业现代化,不是依靠人力在劳作,而是依靠科技。咱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没有这么高,但也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低”。

一家一户几亩地、几十亩地种植方式,正在被专业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所替代,党国英说:“在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大规模地种植在逐步增多。甚至从飞机上看下去也能发现,比如河南,色彩斑块越来越大,那是数百亩小麦等作物连片种植的效果”。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情,阡陌纵横的田地被打通,大型农业机械进入农田,不论是土地的效率,还是生产的效率都在提升,甚至土地面积也在增加。党国英说:“小块的、不平整的田地,大型机械进不去,怎么办?就要整理土地。很多地方通过整理土地,获得了更多的耕地。如安徽亳州蒙城,通过整理土地,居然多出了17%的耕地。还有河北威县,仅整理河道,就多出了近6万亩土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多地少的情况正在被扭转,党国英说:“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在未来,人口数量的巅峰,相比现在多出可能不到10%。土地面积当然也不会增加,但耕地面积是有可能增加的。”

现代化农业生产不需要太多劳动力

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城市化依旧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幸福,还是要依赖大量人口继续进城,一方面,人口进城后可以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公共服务乃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后,留下的土地也更方便整理。土地整理需要规模化,10亩地整理成11亩,不划算,面积小,专业的技术用不上,大型机械进不去,靠人工种植,效率低下,成本却非常高,种植的人也不会因此成为专业种植户,但如果是1000亩整理成1100亩乃至1200亩的连片地块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党国英说。

在未来,例如过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会达到85%乃至更高,与多数发达国家相当,相应的,留在乡村的人口,只有总人数的15%,“这15%,还不是所有人都从事农业生产,也有人住在乡村,但在城市工作,还有人从事农业相关的产业、林业、矿业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我觉得5%以下比较合适。”党国英说。

尽管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美国、丹麦等国,这一数字仍旧保守,但党国英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希望我们未来能往5%以下发展,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要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定要让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提升起来。”

让农民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多数农民进城,融入城市化进程中,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实现,是否农业的发展就会更好,农民就会更幸福?党国英觉得,这样的条件还不完全。

“地多了,农业生产技术提升了,但如果农民只依赖种地,收入仍旧不会高,仍旧比不上城市人口的收入。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生产,生产的仅仅是初级的产品,农民仍旧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且农民难以充分就业。”党国英认为,真正提升农民受益的方法,是让农民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收入。

农产品的地头价格和产业链终端的食物价格,相差数倍乃至近十倍的现象屡屡出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产品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普遍存在,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加价5%到10%,但实际上,当农产品离开地头,不论产生多少效益,目前都和农民无关。党国英说,“应该让农民进入产业链中,分享产业链的利益,增加农民的受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怎样让农民进入产业链,分享产业链的利益呢?党国英认为,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或许是一个选择,“规模是农业专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合作社一定要大,全国有几十个、几百个就够了,这样农业生产者才能真正参与到市场中,分享整个产业链的收益。”

城市过不下去就回农村?想多了

合作社是农民参与产业链的基础,但合作社并非只是地多;地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党国英认为,正确认识现代农业,一定正确认识土地。

“现代生产中,土地对整个人类已经不重要了。这个不重要,不是说可以离开土地、破坏土地了,而是说经济的增长不靠耕地的增加。土地总量不会增多,优质耕地增加会带来产出增加,但不可能增加很多。提升效率,主要靠科技进步”。

党国英说,“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要进入世界前列,缺的主要不是科技领域的投入,而是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创新机制目前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怎样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党国英认为,应该建立一整套以农业大学为中心的科技推广机制,“我们几乎每个省都有农业大学,这些大学完全可以承担起创新科技、推广农业科技的工作。可以考虑把农业大学归口到农业农村部,将两大块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统一起来。”

当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之后,现有的农民怎么办?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党国英看来,其实并不难解决,“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城市扩大的过程,也是城市就业岗位增加的过程。我国就业的GDP弹性系数比很多发达国家低,如果能改善劳动市场条件,城市就业的潜力会很大,近年来,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这更说明,城市的容纳能力远远没到极限。真正要做的,是优化和完善城市管理的能力,调整城市发展的策略。”

在党国英看来,21世纪的农业、农村、农民,都不能以传统观念去看待,“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那种城市生活不易,农村生活更容易的认识,也有城市过不下去,就回农村种地的想法。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至少不符合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的规律。未来的社会,城市生活一定比乡村更容易,城市生活和生产更集中,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生活条件也更好。而在农村,农业现代化之后,种地就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土地也会逐渐集中起来种植,回到乡村后耕种小块土地,其实更难生存。”

※受访者介绍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农村改革》、《经济学理性》、《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变革的理性》等。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牵 校对 柳宝庆

相关阅读:
足协杯首轮对阵出炉,陕西长安仍以中乙球队身份抽签 重磅!银保监会发布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