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哈尔滨政治生态稳步向好 齐心协力干部作风转变

原标题:哈尔滨政治生态稳步向好 齐心协力干部作风转变

各级党组织“四个意识”显著增强,纪律规矩更加严明,选人用人不断规范,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过去的一年,哈尔滨市政治生态呈现稳步向好态势。

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中,整顿作风优化环境向纵深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树立,必将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加强政治建设 树牢“四个意识”

政治坚定,方能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为此,哈尔滨市委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大局。紧紧围绕中央巡视整改、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监督检查,大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哈尔滨落地生效。

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和省委政治生态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市委把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诚恳认领问题,深刻对照检查,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巡视整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反思和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既聚焦问题整改,又深刻剖析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深层次根源,动真碰硬、举一反三,推进同类问题解决。到2018年底,巡视反馈问题应在2018年完成的14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移交的1707件问题线索全部办结。省委政治生态考核反馈意见应在2018年完成的83个整改任务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全市全面考核18个区、县(市)和102个市直单位政治生态建设成效,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考核排序靠后的呼兰区委班子进行了组织调整,对依兰县委书记、纪委书记进行约谈提醒。

巡察利剑是持续激活政治生态建设的“强引擎”。市委不断深化政治巡察,在完成的4轮巡察中,巡察党组织68个,发现问题1873个、问题线索522件。其间,在常规巡察基础上,开展了专项、对口、延伸、交叉、提级、机动、督导、“互联网+”巡察,有效提升发现问题能力,经验做法得到中央巡视办肯定。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村(居)巡察全覆盖试点。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市委常委班子召开4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深入查摆问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市委常委带头,全市97个党委(党组)召开典型案例剖析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市委常委、市人大和政协主要领导、市政府党员副市长带头参加和指导18个区、县(市)联系点和部分市直单位民主生活会;市委派出24个督导组,对市直单位民主生活会进行全程督促检查和指导。

领导班子凝聚力是构建政治生态建设的“牛鼻子”。近年来,哈尔滨市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为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哈尔滨市建立完善了党委法律顾问制度,印发《关于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备案审查和监督检查,审查向市委报备的党内规范性文件178件。

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哈尔滨市在研究部署产业项目建设、国企改革、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坚持把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贯穿其中,加强对市委工作部署的巡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立即整改。2018年,共审计财政专项资金、民生工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等项目414个,促进增收节支18.2亿元。切实加强了权力运行监管。

科学严格选人用人 提升干部综合能力

选人用人是无形的令旗、无声的导向,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有着深刻影响。2018年,哈尔滨市紧盯结构、功能、岗位专业需要,从中省直单位、哈工大引进16名年纪轻、学历高、素质优的专业干部到市管班子挂职,不断提升领导班子专业化水平。同时,制定《市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问题规范意见》等3项制度,将政治表现作为第一标准。

为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哈尔滨市将8名区县正职选派到深圳挂任区或功能区副职。出台《哈尔滨市推进市管干部下的暂行办法》,列出5方面17项具体情形,提出13个发现甄别渠道,重点解决不适宜、不适应岗位市管干部的调整问题。深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对23个选任工作总体评价“好”的占比不达标的区县(市)和市直部门,及时约谈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

针对中央巡视反馈“带病提拔”问题,按照倒查条件,对272名干部情况逐一甄别,确定倒查对象47人,对选任过程逐一甄别分析,认定存在违规提拔问题2人,严肃追责。

推进监察全覆盖 强力正风肃纪反腐

正风反腐是构建政治生态的“净化器”。2018年,哈尔滨扎实推进监察全覆盖,坚持毫不动摇正风反腐,全力净化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

哈尔滨市制定《哈尔滨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监察工作暂行办法》,派驻纪检监察组立案527件,同比增长221%,消除了“零立案”。同时,认真履行监督首要职责,市委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市委常委共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谈话提醒284人次。同时,构建“1+7+X+Y+N”大监督体系,完善“信、访、网、电、微”五位一体举报受理平台,实现12388举报电话24小时值守,研发“四风”举报随手拍、公务用车监督管理系统,实现日常监督常态化。

作风是政治生态最直接的体现、最直观的标尺。2018年,哈尔滨市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公开通报曝光“四风”典型问题304起434人,特别是聚焦扶贫领域、民生工程等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通报典型案件62起235人。

腐败是政治生态最大的“污染源”。为清除“污染源”,去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65件、处分5402人。同时紧盯“关键少数”。紧盯选人用人、审批监管、资源开发、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了张福仪、张健、夏千明等“一把手”和金兆海、刘瑞刚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强化了不敢腐的震慑。

同时,深入开展涉黑涉恶专项整治。严惩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打掉周广宝、蔡国栋、马天兵等“村霸”“渔霸”“路霸”,查处“保护伞”10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1人,移送司法机关18人;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大货车”问题,深挖背后“保护伞”,在全国引起反响,得到了中央纪委和省委、省纪委监委的充分肯定。

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顺应民意

2018年,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2天,创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位列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程度第一名。与此同时,巴彦、木兰两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6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0.98%下降到0.4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员干部心中日益牢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哈尔滨市去年针对392项政府失信事项,依法兑现承诺,协调返企业欠款1800余万元,问责公职人员19人。同时,大力压缩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时限,工业和整体性仓储项目、政府投资公益类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全流程用时从2016年的69个、105个、100个工作日,下降到目前的49个、77个、63个工作日,其中,民营企业投资的工业和整体性仓储项目最短可达25个工作日;新建商品房不动产权登记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到2个工作日;企业开办用时减少到5个工作日以内,比国务院规定标准少3.5个工作日,企业集群登记新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哈尔滨新区建设中,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试点等104项改革接力突破,一批改革成果在省市得到推广。

相关阅读:
德国雷根斯堡驻青代表处揭牌 省防指公布2019年度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