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有嘉宾丨汪冰:如何正确欣赏达·芬奇

原标题:我有嘉宾丨汪冰:如何正确欣赏达·芬奇

毋庸置疑,达·芬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跨界奇才,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不仅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历史上最有名绘画作品的创作者,还热衷于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他曾试图创造飞行器、军事机械,甚至机器人,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震惊着500多年后的我们。那么也许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只有用天才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作者其实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是可以被我们破解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理解达·芬奇?如何正确地欣赏这位天才?本期我们就请《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译者汪冰来和大家做分享。

我是汪冰,也是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作者——的最新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译者,很荣幸并感谢新京报和中信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围炉夜话。

当我进入直播间之后,我发现有朋友已经说了,达·芬奇就是天才,天才是无法模仿的,像李白一样。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他是天才,但他也是凡人。实际上我们今天来围观列奥纳多·达·芬奇,不是为了成为他,我们也没有必要成为他,实际上我们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围观列奥纳多·达·芬奇,收获一些贡献自己人生智慧的见识。

我现在已经把天才请到了我们的群里,这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存世的肖像作品,是一幅油画,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封面所采用的图,我想看到它,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联想。达·芬奇和拉菲尔、米开朗基罗一样是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其实达·芬奇和他们两位又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达·芬奇所钻研和感兴趣的领域远远不止于艺术和绘画,他创造了多个世界上的第一,比如下面这张图所显示的,我们看到在这张图上有很多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造的世界第一,所以爱因斯坦就不禁曾经说过,如果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得以发表的话,科学进步也许可以提前30到50年。

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对世界万物都有一颗不竭的好奇心,在这一点上和爱因斯坦是非常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好奇心,所以他涉猎的领域并不拘泥于所谓的画家身份,其实他更是一个科学家,或者说他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想去解码的人。今天我们所说的欣赏达·芬奇,就是从一个世界解码者的角度来了解达·芬奇。我不知道大家在年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换一份工作,如果让你写职业简历,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职业经历?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快30岁的时候,他也写过一封著名的求职信,这封求职信很有特点,我现在就亮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封求职信因为比较长,所以我只从书上截了后半段。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封求职信上列奥纳多列举了自己的很多能力,如在战斗的时候挖地道和壕沟、制造坚不可摧的装甲战车、大炮等。在长达十条的能力简介当中,在最后他讲到了自己在建筑方面也很有天赋,在最后的最后他只是顺便说了一句,也就是这张图片上画红线的部分,“在绘画领域我也无所不能,不逊于任何人。 ”

有没有觉得很有趣?在佛罗伦萨已经小有声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给一位军阀统治者,也是一位,后来的米兰公爵写求职信的时候,居然把自己的绘画天赋放到了最后,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其实这封信也是了解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个重要的入口,这里边讲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很多抱负,这些抱负和绘画无关,和他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军事战争,包括武器都是非常相关的,他偏偏把自己的优势(绘画)放到最后,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希望我们了解和认识他的样子。他其实不想只被当作一个画家,他也不想只被看作一个懂得拿画笔或者雕刻刀的人,他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个武器工程师、被当作一个科学家、被当作一个工匠、被当作一个建筑师、被当作城市规划师;而画家只是身份之一。但可惜的是可能更多的人只是记住了他那两幅最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如果我们想用更综合的方式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话,不妨从科学家、物理学家、光学家、或者工程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作品。

在我们今天将要解读的列奥纳多的几幅作品中,我也想告诉大家,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达的不仅仅是他对美的理解,更多的是蕴含着他从自然界、从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科学密码。所以我想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是他研究世界的论文和总结。

下面我想花一点时间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出身,我觉得这件事情在理解和欣赏达·芬奇的时候是不能够忽视和错过的,因为这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和走向。首先,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来自世袭的公证员家庭,而他的母亲是一位农家女,他的母亲在15岁的时候和回乡的父亲有了肌肤之亲,但是他的父亲当时和门当户对的另外一位女士已经有一纸婚约在身了。

于是在他的母亲怀孕之后,他爸爸就安排了一桩婚姻,让他的母亲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列奥纳多·达·芬奇在出世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实际上是和自己的祖父、叔叔一起生活在大家庭当中。父子关系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私生子的身份让他不可能子承父业。在当时他的父亲有机会给列奥纳多·达·芬奇转正,当时贵族有权利可以通过一种仪式性的行为把私生子的身份转成合法的继承人,但是他的父亲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且在他父亲离世的时候,遗嘱中也将列奥纳多·达·芬奇排除在遗嘱之外,所以他和父亲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但是他的父亲对他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替他找了一个好老师。

这个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匠人、也是一名艺术家,叫韦罗基奥。在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列奥纳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当时的作坊有点像临街的店铺。在这个作坊当中除了要做具体的执行工作以外,还会有设计,大家在一起协同工作。金匠、雕塑、锁匠这些人的店铺都紧邻在一起,在工闲时候他们会相互交流。所以在那个时候的佛罗伦萨、在这样的作坊当中,列奥纳多·达·芬奇接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父亲的关系当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他很少能享受到父爱。在传记作者的眼中也会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都在寻找一种赞助人,即寻找一个能够无限包容、支持他的赞助人。他一直希望有一个赞助人能给他稳定安稳的生活,让他自由地从事他的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他也一直在不同的赞助人之间来回转换,直到最后他才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知音——法国国王。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少年时候的列奥纳多·达·芬奇长什么样子,我给大家一张图。

这座雕塑很出名,雕塑的主人公是大卫,也是后来米开朗基罗所雕塑的大卫,但这是少年时候的大卫。这个雕塑的作者恰恰就是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在这件青铜像中,作者发现实际上他的老师韦罗基奥换了一个新的模特,和他以前使用的模特是不太一样的,而这个时候恰好是14岁左右的达·芬奇刚刚到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工作,所以现在很大可能性上认为这个模特就是达·芬奇本人。这个铜像其实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家可以注意雕塑的姿势,它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像,它的身体是在扭动当中的。

达·芬奇的人体肖像中都是3/4,侧位很少见完全正面向。他的老师韦罗基奥非常善于刻画扭转的动作,达·芬奇也深谙此道。达·芬奇跟他的老师还学到一件事情,可能不是什么优点,书中有提到就是说他的老师韦罗基奥不是属于很守时的人,他对作坊里的人没有实行严格的监督。所以后来达·芬奇加上他自己的天性使然,他在不守时这件事情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很多作品都烂尾了,没有办法及时交付,但是烂尾是有原因的,我们稍后会说。除了不用子承父业当公证人之外,我们都能猜到如果达·芬奇成为公证人,对公证人这个职业可能是个灾难。他不用去接受正统的教育,没有成为公证人,解放了他,所以最终他只上过一个算盘学校,学到了一些商业算术,最终他成为了经验和实验的信徒,也就是他学会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学习、体会和解码。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私生子也解放了他。达·芬奇有很多特别的特质,比如说他是个左撇子,“左撇子”让他的个性又多了一笔,左撇子不仅成为他的特征,后来也成为鉴定他作品的重要证据。刚才这张图就是达·芬奇笔记上的一个草稿,如果大家在画素描的时候画阴影,如果你是右力手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你会发现你画引线的方向,也就是倾斜的方向和这幅图应该是相反的。因为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左撇子,所以他画引线的时候和右力手的人是不一样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在后来鉴定作品是否为达·芬奇真迹的时候,我们也会用上这个证据,就看引线的倾斜方向是哪里,不过足以证明达·芬奇并没有掰成一个右力手,而是选择了坚持用左手来绘画和书写。

特别是他的文字是镜像体,文字也需要用镜子的方式才能够正确地显示。这种镜像体的书写方式,也是为了适应他左撇子的书写方式。后世有很多人推测他这么写是不是为了防盗?是不是为了保密?其实不是的,他这么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更符合他的书写习惯。说到这儿,我简单小结一下,达·芬奇私生子的出身解放了他,不用成为一位公证人,同时也放他到自由的天空当中;但是同时这种私生子也给了达·芬奇一种没有归属的感觉。他一辈子从某个角度都是家庭的局外人,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很棒的观察者,他又很难融于他所在的每一个组织,似乎他总是以一个异类的方式,以不同的眼光打量着一个我们所谓的正常世界,很多人也知道书中专门讲到他是同性的性取向,在这方面他并没有排斥和压抑,他采取的态度和米开朗基罗完全不同,米开朗基罗很压抑,他有一个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压力,而达·芬奇很接纳。实际上达·芬奇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的弱点做斗争,我想他实现自己的愿望相当强烈,他没有用尽一生成为别人,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说了达·芬奇的出身,我们来讲讲我们怎么来欣赏达·芬奇的作品。从一个科研论文的角度,从达·芬奇给世界解码的角度。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这幅图名叫《博士来拜》。这个图是一个草图,最终这个作品并没有完成。《博士来拜》讲的是耶稣诞生的时候,东方三位智者,也有人说是三个国王来朝拜他,同时周围还围绕了很多来参观的或者来围观的群众。我们看到这幅草图中有很多人物,中间是圣母抱着刚刚出世的耶稣,旁边有三位智者,还有一些来自围观的群众或者是相关人等。这幅画没有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边有几十个人物,这几十个人物在达·芬奇的眼中,他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首先达·芬奇认为光线会彼此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物身上的光线会影射到另外一个人物身上;阴影也会相互影响,你的阴影和我的阴影可能在我们彼此的身上互相叠加和影响;还有来自不同的物体的阴影的投射会改变我们身上阴影的颜色。光影在这几十个人物和后面的动物身上会彼此叠加和影响。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情绪。 达·芬奇很注重情绪,这几十个人除了他们看向耶稣之外,他们互相之间还有情绪的互动,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了N多变量的数学体。既要考虑到人物的光线和阴影,还有人物情绪的互相影响,于是这个作品就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芬奇之所以中途辍笔,是因为他觉得如此复杂的一个作品很难完美地表现出来。达·芬奇的完美主义让他的很多作品都半途而废,他最终传世的作品是15幅,加上去年拍出天价的那幅一共是16幅。

他的完美主义影响了他的创作数量,但是却大大地提升了他作品的质量。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达·芬奇这样的完美主义没有必要,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完美主义让他不是个匠人,而是个大师,他对光线有一种执着的要求,刚才讲到了《博士来拜》这幅草图中的诸多变量让他觉得很难实现以外,我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下面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幅作品叫做《音乐家肖像》。如果大家能够放大了仔细地看的话,大家能观察到音乐家的两个瞳孔是不一样的。音乐家的左眼是对着光的来向,而右眼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冲着光的方向;我们都知道面对强光的时候瞳孔会缩小,弱光的时候瞳孔会放大。所以音乐家的两个瞳孔大小不一,左眼因为更直接地受到光照,所以比较小。而右眼瞳孔就相对来说大一些。确切的说这可能是一个音乐家转头的瞬间,可能右瞳孔很快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一个动态的瞬间,这种微妙的变化就是达·芬奇所追求的。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叫《岩间圣母》,《岩间圣母》画的也属于宗教题材,有圣母和圣子,还有他们在逃难途中遇上的施洗的圣·约翰。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中也存在着严谨的科学规律。因为叫《岩间圣母》,圣母子是在一个岩石构造的洞穴当中,实际上这个洞穴在地质学上是非常精确的,大部分的石头都是风化的砂岩,这是一种沉积岩。但是圣母头顶的正上方和画面的右上方突出的那种嶙峋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这些叫灰绿岩,是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一种侵入岩。 列奥纳多·达·芬奇科学到什么程度呢?他还细致地绘出了圣母头顶上方的砂岩和侵入岩之间的水平接缝。还有一点是植物,我们注意到在前景的地方是有植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画的植物生长的位置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它们没有办法在坚硬的火成岩中生长,它们只能在沙化程度更高的砂岩区域中扎根;而且这些植物的种类也符合时令和生长特征。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一个接近宗教题材的象征性的植物,所以它不仅符合严谨的科学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又满足了绘画的象征要求。

几乎在列奥纳多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不仅是在画一幅画,他更是在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观察,所以从某个角度这些画就是他的科研报告。

现在我要说的是在去年拍出的一幅价值数十亿人民币的、被认定是最近发现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作品的画作。这幅画作曾经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一个极大的争议点,这画不知道大家在去年的新闻中有没有看到,实际上是被称为第16幅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世作品,这幅画叫《救世主》。我们刚才都说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是非常讲究科学性的。

这件作品之所以存疑,是因为其中一个科学细节不符合物理光学的原理。细节在于救世主左手上的水晶球,如果大家小时候玩过玻璃弹珠的话,就会知道透过一个玻璃球,至少和他仅接触的手会出现一些光学上的折射,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影像会出现颠倒和变形。而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耶稣基督左手水晶球所接触的手掌部分,包括后面的近景没有发生任何的折射,这对一个在光学上几近完美要求的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传记作者对这幅画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说也许列奥纳多·达·芬奇想赋予耶稣基督一个特别的能力,就是他可以让在我们的肉眼中和世界中发生的折射在他那是不会发生的。还有人猜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耶稣基督手中的水晶球影像发生了一个激烈的畸变的话,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让我们的注意力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他的身上。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科学强迫症。这幅作品叫《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它表现的是一个圣人在沙漠中经受这种试炼,其实是他自己隐蔽的修行活动,他拿一个石头捶向胸口来赎罪。这其中有一个解剖学的细节,在列奥纳多早期的作品中,他画的胸锁乳突肌,也就是在从锁骨到颈部的肌肉上,一直是错误的,1480年开始画这幅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块肌肉是两块,他觉得是一块肌肉。

可是到1510年的时候,他在解剖学中发现原来胸锁乳突肌是两块肌肉,这个时候就说明了他之前的作品犯了错误,但是我们注意到这幅在1480年左右创作的作品的解剖居然是正确的。后来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原来最初的底稿上没有那两块颈部肌肉,它们的绘制技法也和画面的其他部分是不同的,在完成最初的人物勾勒之后20年,列奥纳多·达·芬奇才把这些重要的肌肉部分添加上去。他也是结合了自己在1510年冬天的一些新的解剖学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表面上是在画画,实际上他是在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学到的解剖学知识、地质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统统都放到了他的艺术作品当中。

说到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则不能不被提及,我们花一点时间来分析一下《蒙娜丽莎》是如何证明“列奥纳多的艺术作品是他的科学论文”的。围绕着《蒙娜丽莎》有争议,也有研究,还有很多人都读过关于它的神秘故事。

我今天解说的是两个科学现象,第一个是无论你走到哪个方向看《蒙娜丽莎》这幅画,你都会觉得蒙娜丽莎在盯着你,我选择了这幅网上找来的图,就是把它放到了一个破碎的窗户后边,你依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总在盯着你,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不仅是《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其他作品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总觉得无论你在这个人的正前方,还是从一边移动到另外一边,人物视线一直跟随,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觉得月亮总是跟着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二维平面上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制的人的目光是直视我们的。这样的话,在二维的画面当中,你把它的眼神画成是直视的时候,即使你走到画面的侧面,你依然觉得它在直视着我们。这里有个反例,我从网上找到了旺仔牛奶的瓶罐,这个包装的特点就是无论你怎么看,你总是觉得它没看你。无论你走到任何角度,觉得都是直视的,这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但是比起蒙娜丽莎效应,更有意思的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我试着以书中的内容为基础,跟大家解读一下她的微笑为什么那样难以琢磨。

这是一张图,图的左边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的解剖学笔记中对嘴唇肌肉和运动的研究。如果大家能放大看的话,就会发现他画了有不同表情的很多时候,比如撅嘴的时候,嘴唇的肌肉是怎么样的?在笔记页的最上面,他画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嘴唇草图,我专门放大了,就在刚才那张图片的中间部分。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你会注意到这个嘴唇的特征是嘴角实际上是微微向下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难以琢磨的感觉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嘴角的线条是向下时,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微笑的。但是这幅图的光影效果让你觉得嘴角轮廓是向上的,尽管它的线条嘴角轮廓实际上是向下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笑容,你时而觉得她微笑,时而觉得她没有微笑,而且盯着的时候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后来有科学家专门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做了研究,发现人的视网膜上不同的区域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用目光直接盯着她的嘴部看和用余光看的时候,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认为,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如果让目光落在背景或者蒙娜丽莎的手上,那么你对她嘴部的感知主要就是低空间频率的,不是基于线条,而是基于光影的。这个时候你看起来比直接盯着她的嘴唇要快乐许多,大家也可以去试一试,看看这个研究者说的是不是在理,列奥纳多的其他两幅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看到这儿,我想再把列奥纳多的三幅作品放在一起,给大家揭示达·芬奇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认识方式。这三幅画的背景区域都有远山和一条蜿蜒流淌过来的河水。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非常喜欢的一种背景,这个背景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他会觉得地球的宏观世界与人体体内的微观世界存在紧密的连接,他觉得人和世界有科学规律上的连接、有精神上灵性方面的连接,于是他的作品当中人物和后面的背景都是用这种人和蜿蜒过来的河水这种自然的血脉连接,这是他在认识世界中的一个方式。其中的核心是:他觉得万事万物间都是有联系的,人和自然界也是有联系的;由于数学不好,他没有办法推导公式,于是他用几何学的相似性来推导数据。这幅画是他的笔记中的一幅,他在左边画的是种子发芽,右边画的是人的血管的分支结构,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一些类似和相关的规律。 他想知道在万事万物之后的这种和谐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才是一切美背后的密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看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我们在欣赏的不仅是美,而是他解码到的那些密码。下面我就举一个小例子,经过观察,列奥纳多发现树干和树枝的关系——树枝的直径加在一起等于树干的直径;换句话说就是树枝的粗细加在一起,就等于树干截面的大小。这个规律现在认为是可以适用的,也被称为达·芬奇的树法则。

后来列奥纳多根据树法则,还研究了河流的分支,他发现如果支流的流速和干流是一样的话,那么支流里所有的水量就等于干流的水量。现在还有人在研究列奥纳多·达·芬奇提出来的树木分枝的规律,并企图研究究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这和植物对风的适应有关系,这些足以证明达·芬奇能从万事万物的相似性中去推测出自由体,并把这个规律显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沃尔特·艾萨克森发现乔布斯真正欣赏的人不多,但达·芬奇是其中之一,这是因为达·芬奇做到了把艺术和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乔布斯在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放过一张幻灯片——这个图标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路口,其实艺术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路口,也是人类和感性和理性连接的路口、左脑和右脑连接的路口。今天刚有一家著名的国产品牌手机发布了新品,它的广告词就是“一面科技 一面艺术”。

我们今天用了短短的时间来分享如何正确地欣赏达·芬奇,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能够从达·芬奇的作品中看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美的感动和对科学规律的完美的体现,可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这幅图是达·芬奇笔记中出现的另外一幅草图,我们看到在左边是一个老迈的老年人,然后右边画了一些水流,水流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特别喜欢的画的一个图案,这两个图案这样并排在一起,让人不禁感觉好像一个老者在看着时光的流逝,发出了很多的感叹。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来说人生真的太不够用了,他可能需要活几辈子才能穷尽他所要了解的问题,或者每一辈子他又会生出更多的为什么。但是当我看到这幅图后特别有感触,就是达·芬奇用他的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也许没办法成为达·芬奇,但你的一生你希望能完成一些什么呢?

诚然,就像有的朋友在开头所说的,达·芬奇是个天才,我们有的时候觉得自己难望其项背,不过成不成为达·芬奇并不重要,我们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成为别人吗?当然不,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天赋,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对世界的好奇,有人说过好奇让死神走开,我觉得好奇不仅让死神走开,也让生活变得快乐,每日能够刷新,所以如果你会觉得每天的生活很无趣的话,我觉得除了抱怨生活之外,不妨想想为什么同样居于一个世界,我们看到的和达·芬奇那么不一样。

本周预告:

谢泳谈钱锺书:大师往事与风采

时间:2019年2月21日20:30—21:30

参与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

厦门大学教授、学者谢泳将自己定位为“喜欢读钱锺书的爱好者”。在近年的阅读中,他将关于钱锺书的资料集结起来,贯之以发现性的眼光和精妙解读,成书《钱锺书交游考》。

在书中,谢泳谈及了钱锺书的学术态度、其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以及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其中有许多问题角度新颖,颇有趣味。如钱锺书对徐志摩、曹禺等人的看法;为什么钱锺书在自己文字中不愿提及鲁迅等等。

这些研究文章从一个个小角度进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钱锺书,更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此外,许多钱锺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都属首次披露。

本期“我有嘉宾”,我们就请来谢泳老师,来和大家分享他对钱锺书的研究所得。欢迎你的参加。

作者

:汪冰

编辑

:覃旦思;校对:薛京宁

“见义勇为被拘案”陷罗生门:这次刷屏后还会反转吗 南方网:重锤响鼓 中央一号文件标定三农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