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四大着力点

世界城市发展有特殊规律,有特定路径,从杰佛瑞·韦斯特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视角来看,其漫长的发展路径呈现“台阶式”向上发展的轨迹,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约束的反映。而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从低台阶到高台阶跳跃的关键动力,源自于创新驱动“范式转移”。根据2018年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小组(GaWC)发布的最新全球城市等级排名,成都的世界排名由Beta-跃升至Beta+,上升至全球第71位,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因此,当前成都的世界城市建设,更应主动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最新大势,找到新一轮世界城市能级跃升的着力点,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

创新已成为当前世上所公认的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世界城市也是如此,伦敦、纽约、上海和北京等顶级世界城市都纷纷将科创中心作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成都有丰富的科创中心建设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也必然要在创新活力塑造上走在世界前列。一是要注重集聚世界级创新资源。成都的科创中心建设,应注重体现成都特色、发挥成都优势,坚持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为依托,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实现错位,培育、吸引和集聚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努力建设成为亚洲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二是要注重打造世界级创新载体。积极响应国际创新城市发展建设的最新趋势,以科学城、创新街区和产业社区等多元化创新空间,打造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创新空间载体;围绕前沿科学探索领域和产业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功能性平台。三是要注重营造世界级创新体制。客观处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确保政府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快形成有利于市场化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脱节”的症结,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四是要注重营造世界级创新创业氛围。“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创新创业的土壤。鼓励倡导车库文化和创客文化,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着力提升人文魅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的特色品牌

以文化多元性和活力为表征的人文魅力,是世界城市的标识。世界文化名城论坛(WCCF)报告也指出,大量世界城市纷纷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政策的“黄金线”,从2000年的伦敦“世界文化之都”建设,到新加坡的“文艺复兴城市”,再到2017年纽约历史上的第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规划,都表明提升人文魅力已成世界城市的普遍追求。以天府文化为特质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将为成都的世界城市塑造最具特色的城市品牌。一是要注重遗产保护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系统整合成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和特色风貌街道,重点突出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并着力打造文化活动集聚区,塑造“天府文化”的城市文化地标。二是要注重协同做强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创与科技、文创与旅游、文创与生态等的跨界融合,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建设一批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公共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和体育馆等,繁荣文化事业。三是要注重营造多元包容文化氛围。包容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具吸引力。适度降低文化发展的成本,尽力扩大文化的受众,提升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成都是中国的,成都也是世界的。积极推进“走出去、请进来”的天府文化与世界对话,提升成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着力夯实生态韧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的宜居品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逻辑中,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已从约束力转变为竞争力,世界城市尤其重视,如“一个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的“纽约2030”与“生态之城”的“上海2035”等。当前成都正好可以以公园城市为契机,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促进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真正实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活价值转化,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的宜居品质。一是要注重“三生”融合。抓住“生产、生活和生态”城市发展的三根支柱,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上,确保生产、生活和生态在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等宏观尺度上的协调,并以“15分钟工作圈”和“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抓手,促进“三生”在城市微观尺度的更好融合。二是要注重优化生态格局。以山、水、田、园为生态基质,以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为主打造生态绿心,以河流水系、道路交通打造生态廊道,构建“中心、廊道和组团”的网格化生态空间格局。三是要注重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积极构建以土地为边界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三线”的生态空间管制体系;改变传统的“城乡分治、城市为重”的治理模式,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工农业污染防治并重的新格局;以立法的形式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着力优化区域协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

世界城市是分工与协作的产物,当前的世界城市发展呈现出全球城市区域化的趋势。实施因地、因时而异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策略,有助于推动人才等要素跨区域便利流动,可实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协同,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成都应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在提升自身集聚发展能力的同时,需借助区域协同力量,推进基于等级分工或通勤区的都市圈建设和基于产业水平分工的城市群建设等,以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甚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以成都及外围市县为主的成都都市圈。通过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的一体化发展,强化以成都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打造支撑成都世界城市建设的紧密联动区域。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改革创新政策与经验,主动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创造性地优化区域合作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打造支撑成都世界城市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作者:邓智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原标题: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四大着力点

相关阅读:
“湾区都市、品质东莞”36项重点任务出炉 如何做好“三农”工作? 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