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镇化有助拉动内需,业内认为红利尚未充分释放
城市群被视为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在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逐渐形成。聚焦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如何助力内需增长?目前城市化发展还有哪些问题?日前在京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热点前瞻沙龙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等多位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城镇化拉动内需增长
“当前环境形势下,我更关注我们要不要城镇化或者是城市群?对目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固定资产投资下滑、销售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出口商品总值类总比下滑,但目前我们出现的部分问题跟对外似乎没有直接关系。”李铁从宏观经济数据出发,认为在部分领域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有效动力。
任泽平同样谈到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贸易摩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依靠内需的诉求升级之下,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的有力选项。“我们想‘走出去’、依靠‘走出去’,依靠高投资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多依赖所谓市场化和城镇化。”
从国际已有经验来看,以日本和韩国发展为例,当城镇化率未达到60%时,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呈向上走势,到达60%以上甚至达到70%时,经济增长速度加剧下滑,处于低速增长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国家依赖于内需拉动、靠城镇化拉动,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在李铁看来,中国发展城镇化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性,目前国内城镇化的红利还没有得到很好实现,新兴城镇化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从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汇集人口城镇化率43.4%,李铁认为随着存量城镇化人口进程加快,城市间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带来极大变化,同时有助于实现农村与城市间的”反哺“。
“乡村振兴,如果农民不进城,还有8亿、9亿农民,占有耕地等稀少资源,减少农民耕地增加会推进我们数字规模经济,也会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可以实现两个反哺。只有城镇占大多数,才可以补贴农民,充分发挥比较好的流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对城市化的利好是非常明显的。” 李铁表示。此外,他认为,城镇化对于拉动消费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化面临转型
从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李铁认为,城市化问题面临转型危机。以城市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讲,“目前,中国城市间内在关系不是一个平等市场竞争的关系,是一个等级化的关系。在城市群有一个核心城市带动着周边的城市。”李铁认为,由于资源、土地等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就导致了高等级城市更多追求城市质量,忽视了城市对就业人口的容纳。同时,一些成本低的中小城市发展的活力大大遏制,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现象。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城镇化模式争议非常大,或者认识非常混乱。”任泽平认为,首先需从人口流动驱动因素出发,在他看来“人随产业走”的趋势明显,即城市的布局跟产业的布局以及人口流动紧密相关。“我们城镇化空间也是巨大的,人往都市圈流动的趋势还远远没有结束。”
根据上述人口迁移规律,任泽平认为,应改变小城镇的城镇化思想,确立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思路。不同于小城镇模式的固化人口土地流动、固化社会阶层流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起到促进人口土地等各种要素自由充分的流动的作用。
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措施上,任泽平建议,推动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例如农民市民化,户籍制度、社保、跨省跨地等等。同时,大力实施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平衡。发展轨道交通,把城市连起来。改善大的城市人口调控政策,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增强城市活力。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