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透过翟天临事件,聊聊“学术不端”那些事
来源:人民日报
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北京电影学院14日通过官方微博表示,目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目前已进入正式调查阶段。对于网友反映的其他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翟天临本人14日也在个人微博发布致歉信,表示愿意配合学院的一切调查,将接受北京电影学院作出的一切决定;同时申请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相关工作。
相信随着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翟天临事件终将水落石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翟天临事件,聊聊“学术不端”那些事。
1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学术造假屡屡引起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令人侧目。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让我们先来看三则案例:
(一)2018年年底,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因多篇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被学校处以行政记过、党内严重警告等七项处分。
(二)2019年1月,因伪造他人签名和单位盖章、以弄虚作假手段,骗取2017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三)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此外,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被视为“学术不端”。
2
学术不端行为违法吗?
先说结论:当然可能违法!
根据2018年9月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公布“学术诚信与廉洁学术殿堂建设”研究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64名当事人中,有42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查处理,其中38人受到学术或行政处理,包括撤稿、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追回经费、撤销学位、免去行政职务、解聘教职,甚至开除党籍、公职;3人触犯刑律,被依法判处徒刑;1人在法庭上达成和解。另有22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其中12人受到调查但没有受到处理,10人没有受到调查。
梳理这些学术不端案例可以发现,当事人面临的惩罚主要包括是学术和行政处理。事实上,利用行政手段或者说通过让当事人承担行政责任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是最重要的方式。
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研管理机构,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教学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行为的部门规章;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责的高校、研究机构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依据这些规章和制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为人可能承担诸如警告、通报批评、记过、降职、解聘、辞退、开除等行政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抄袭和剽窃作为学术不端中的“重灾区”,我国法律可规定了“硬杠杠”。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抄袭行为属于著作权侵权行为。但在认定抄袭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将“引用”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完全区分开来。只有完全或者基本完全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和将他人的作品窃取拼凑改编并占为己有的行为,才是抄袭。
那么,如果发现自己的论文真的被抄袭了,相关部门会主动处理这种事情吗?答案是:不会!
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未主张权利,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他人不能强制干涉,必须要权利人自己主张权利才能进入司法程序。如发现论文被他人抄袭,可以自行联系抄袭者,要求其停止侵权。此外,还可以向发表抄袭论文的刊物及抄袭者的工作单位进行举报,要求他们对抄袭的论文及抄袭者进行处理。
3
学术不端缘何屡禁不止?
在当前这种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为评价指标的排名竞争环境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最容易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即使发现科研人员存在违反学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多少报以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相当多的科研不端行为,只有在经媒体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才对其处理。
此外,现实中对于严重违反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相关机构却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能不惩罚就不惩罚,能不开除就不开除,能行政制裁就不用刑事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鲜有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例如,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的行为,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而我国“汉芯”造假案件的当事人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说到底在于各界对学术道德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够,即使制定了各种制裁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也难免在制度执行各环节打折扣。
其实,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但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共同体乃至社会各界真正建立起对学术道德的信仰,才是问题的关键。学术研究的底线是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红线是法律规范。“确保底线、不碰红线”应成为学术科研人员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