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夜游锦江”凸显生态价值考量

原标题:“夜游锦江”凸显生态价值考量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夜游锦江”呈现出成都锦江水生态治理、天府绿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成都日报记者 张青青 摄

几天前,春节黄金周期间,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以《夜游锦江:水润蓉城光影流淌》为题,对成都“夜游锦江”项目进行了长达4分多钟的直播报道。

“夜游锦江”,是成都天府绿道核心“一轴”锦江绿道两江环抱区域示范段重磅推出的一张城市旅游新名片。“光影走廊”“熊猫爬塔”“东门码头”“花重锦官城”……直播镜头中,一批通过现代手法再现的大美景致惊艳亮相,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态呈现出成都锦江水生态治理、天府绿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极具天府文化元素的新年味。

不仅在于极致的观感,“夜游锦江”项目还通过植入新经济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将旅游、文化、生态、体育新业态集于一体,带给市民和游客新鲜酷炫的夜游体验。从大年初一至初七,仅仅7天时间,项目就吸引到游客约16.6万人次,正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泛舟锦江之所以再次成为可能,是因为作为锦江绿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锦江水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项目方负责人的一句话,正是对背后这篇大文章——“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最质朴的注解。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对成都的殷切嘱托。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机遇,一年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夜游锦江”项目的成功“引爆”,正是成都在一系列探索中的一个注脚。

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目标,到2020年,锦江绿道就将还原成都一个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宜居滨水廊道。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以锦江绿道为代表的世界最长绿道——1.69万公里天府绿道编织成网,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速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力推进,40万亩的景观农业初步形成……一幅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开,成都将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千年盛景。

从写入总规到机构设置

公园城市建设推进的顶层设计强化之路

和煦的冬日暖阳下,锦城绿道江家艺苑人气满满——绿地上,有小朋友在撒欢;绿道上,有年轻人轻快慢跑的身影;美景中,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友正在捕捉光影流转下的绿之灵动;雕塑旁,美妞们忙着凹造型、拍照片,把“打卡”天府绿道的快乐在全网散播……这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小缩影。而成都对凸显生态价值的考量,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着笔。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蓝图,总规更是在为城市未来“画像”。成都将建设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首先落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这是成都在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将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新模式,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凸显生态价值,不仅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行动不断,发力不止,创新不歇。就在“公园城市”写入总规3个月后,提供理论支撑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成都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研究机构,旨在成为城市发展研究智库。

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正式提出“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不到一周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理论基础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全面铺开,一场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的行动在成都迅即展开。

今年年初,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再放大招。在最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都提出,以市林业园林局为基础,整合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以及城市绿道、绿地广场、公园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世界遗产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管理保护职责,组建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其目的,就是要不负总书记厚望,切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真正闯出一条新时代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来。

从规划方略谋定,到理论研究机构成立;从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决定,到专门成立市级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层面,以“公园城市”为命题,成都不断形成加快推进的闭合体系。

从规划全球最长绿道系统到构建多元场景

天府绿道建设路径的破题之路

写春联,逛市集,在绿道上舒心徜徉——春节期间,市民李洋在桂溪生态公园参加了一场“绿道生活节”。以“公园城市,多彩生活”为主题,“生活节”将街头音乐节、春联进万家、文创和年货市集、极限运动表演、亲子乐园、社区传统文娱活动等统统搬进了绿道。这些丰富的活动与业态,与天府绿道的生态空间叠加,发生化学反应,激活城市空间,创造丰富场景,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崭新的多元体验。

一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成都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样本,天府绿道在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彰显城市美学、体现时代价值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之变、生活之变、治理之变的驱动性工程,成为推动成都走向绿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引领性项目,成为公园城市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文化名城最时尚的创意表达、造福后代最宝贵的绿色产品。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绿道在其间不断延伸、铺陈、穿插、连缀。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一轴两环”中,建成102公里熊猫绿道并向市民开放,锦城绿道建成180公里,锦江绿道开工建设101公里。全域三级绿道体系正加快串联成网。

绿道铺陈之处,并非只有静态的美景,也不仅仅只能散步、跑步。在这里,有可以休闲谈心的咖啡店,有可以阅读休憩的书吧,有可以挥汗如雨的智能健身房,有可以酣畅对决的智能足球场……愈来愈多元的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是绿道呈现的活力新颜。根据统计,2018年,全市绿道植入了2191个文商旅体设施,其中文化设施577个,旅游设施506个,体育设施1108个,还开工建设了1080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今年年初,第三方机构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认为,天府绿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已在生态保障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在推动成都文体旅商农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城市新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上也已初见成效。

从“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到“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

成都公园城市外延内涵的丰富之路

城市承载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取向,彰显着让人民更幸福的使命方向。公园城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隆冬,呵气成霜。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施工现场,大卡车来来回回运送砂石;工人们有的在搬运材料,有的在绑扎钢筋,忙中有序……

着眼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和建设公园城市的时代要求,我市提出构建形成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南北绵延90公里,东西跨度10到12公里,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空间尺度绝无仅有,是全世界最大的位于城市内部的森林公园。多彩森林、湖光掠影、田园风光、特色小镇、特色村落……空间格局的变化带来产业经济地理的重塑,让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拥有充足的绿色动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因此得到助推。

城市格局千年之变之下,经济组织方式也在不断转变优化,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组织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公园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绿色资源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形成转型发展新路径。

与此同时,公园城市坚持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为方向,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在城市绿色空间中设置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所,让市民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使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通过铁腕治霾、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2018年全年收获三分之二天数的优良天;在碧水保卫战中,通过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2018年全面完成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通过实施“全域增绿”,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0%、绿地率达37.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

“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同样给力。地铁线路的密织,让市民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更加便捷。去年12月26日,随着3号线二、三期与有轨电车蓉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成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加至7条,运营里程从196公里增加到239公里;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预计将达600公里以上,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破题公园城市,成都在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路上,快步前行。 (记者 袁弘 王琳黎)

相关阅读:
今年春节空气质量总体优于去年 全省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力度明显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