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衡“新”与“旧” 把握“守”与“变”——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2018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连续8年位列全国前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新”与“旧”“守”与“变”的辩证法,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工业转型向“新”要劲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汽车发电机用整流二极管行业标准起草单位。2016年至2017年,该公司与贵州航天云网等公司合作,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大数据融合升级改造,搭建起企业管理决策数字化支撑平台。改造后,公司产品产量提升了58%,良品率提高33%,经济效益提高了15%,还敲开了国际汽车高端主机市场的大门。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传统企业借助大数据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
2018年,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过“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对1688户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100多家;通过“万企融合”大行动,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
此外,贵州综合施策累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电、税费、融资、物流、制度性交易等五大成本500多亿元;通过完善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电煤供应得到有力保障,发电量达到2118亿千瓦时。
“经济发展的体量在成倍增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认为,近年来,贵州经济持续高速不失速,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新”与“旧”之间把握住了平衡。
农业发展对低效落后说不
“以前过完年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如今二三月份成了采茶的丰收时节。”贵州省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村民邓大刚一大早就赶着上山管护茶园。家里的1.2亩茶园,春夏秋三季产茶,一亩收入5000元,加上帮工采摘茶叶,一年能有1万多元收入。
贵州遵义湄潭茶海景区风光。
近年来,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等环境优势,湄潭县8.8万农户种上了茶叶,其中贫困户有5400多户,如今全县57万亩投产茶园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2018年,全县茶旅综合收入达35亿元,茶旅扶贫贡献率达37%。
长期以来,玉米是贵州农业传统的“主角”,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经济价值不高,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低,且多数种植在土壤贫瘠的坡地上易导致水土流失。2017年,贵州省25度以上坡耕地玉米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
要脱贫奔小康,地必须换个种法。2018年起,贵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食用菌、中草药、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
“去年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8%,创近5年来最高增速,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贵州省统计局局长肖云慧算了一笔账,原来传统粮食作物每亩收益650元左右,改种经济作物后,平均每亩收益3200元左右,提高了近4倍。
“结构调整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农业发展既要算好当前收益账,又要算好长远财源账。”肖云慧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2018年贵州省共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生态保护守住青山得金山
在贫困与生态问题交织的贵州,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如何让村民不砍树也能增收,贵州省正在探索新路。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贵定县火炬村曾因过度垦荒,森林覆盖率不到35%,水土流失严重。2008年以来,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火炬村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全村的“秃子山”开始转绿。火炬村原村支书彭玉先说,村里封山育林5000多亩,并栽种了3200多亩的刺梨,如今,村里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5%。
磷石膏综合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贵州省仅乌江沿岸磷石膏累计堆存量达到1.2亿吨,为减少磷石膏堆存可能引发的磷污染,2018年贵州出台了磷石膏“以渣定产”方案,要求企业每年“吃掉”多少磷石膏,方可生产多少磷肥,倒逼磷化工企业绿色转型。2018年,仅瓮福集团就“吃掉”了200万吨磷石膏。
“贵州过去保持一股韧劲守住青山不放,如今这些青山逐渐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张美钧介绍,2018年,贵州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预计2020年达到50%,全省绿色发展渐入佳境。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贵州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贵州将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记者李银、潘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