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号返回青岛

原标题:“科学”号返回青岛

青岛日报1月31日讯 今日,“科学”号海洋综合科考船顺利完成西太潜标维护升级航次返回西海岸新区母港。这是“科学”号2018年第六个西太航次,航次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也是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科学”号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不断完善。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介绍,本航次的一项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此次由海洋所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利用国产通讯卫星“北斗”进行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

“今年航次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数据实时传输,这些数据每隔一小时就能传输回我们的系统,可直接运用到我国海洋环境预报中,真正实现了深海环境数据由‘录播’到‘直播’。”汪嘉宁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本航次的显著特点是把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设备运用到科考中,几年来我们逐步实现了1000米、3000米到6000米的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能随时掌握海表面到6000米水深的海洋环境变化数据,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稳定获取连续4至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而且观测平台更加多样化,既包含了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等固定观测平台,也包了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并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应用平台。

相关阅读:
奥运夺冠改写中国田径史,她却在23岁悄然退役 一起来寻找“幸福”吧!春节前后可观“老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