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口 脱贫攻坚锁定“短板” 小康路上坚持“长跑”

原标题:城口 脱贫攻坚锁定“短板” 小康路上坚持“长跑”

开栏语

1月17日,中央第四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充分肯定了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明显成效,严肃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整改要求。

巡视整改是检验“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也是检验“两个责任”的重要标尺。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关键在落实。

今日起,本报推出《脱贫攻坚进行时——学论述抓整改促落实》专栏,及时反映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反映各级干部积极投入脱贫攻坚的良好作风,反映广大贫困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风貌。

前不久,海拔1000多米的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公路终于通到了村里的小学校,被“困”在山上的80家户贫困户有了下山的公路。

“交通是沿河乡的‘短板’。”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称,沿河乡有20公里公路去年底实现了通车,110公里“四好农村路”正全面实施建设。“路通了,就打开了致富的门。”

不光是沿河乡,交通阻隔、人才匮乏、产业空白等一直是城口的“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口县锁定“短板”,抓人才、畅交通、育产业,在小康路上坚持“长跑”。

修筑“巴山天路”

解出行之难

2013年,被誉为“巴山天路”的城万(城口到四川万源)快速路通车,但这远没有消除城口出行之难。

城口,位于大巴山群峰深处、重庆最北端、渝川陕三省交界处。这里山高谷深,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0多座,修路不是攀悬崖就是过深沟。因此,城口不仅对外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对内连接乡村的道路也不完善。

“外快内畅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城口县交通局负责人称,城口县全力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等重点工作,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外部大交通,积极畅通县域交通“毛细血管”,统筹好产业路、旅游路,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提速推进“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交通网络,切实解决好制约城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问题。”

现在,城口县首条高速公路G69银百高速(城口到开州段)正全力加快推进建设,其它重大交通项目也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城口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抓好全县“四好农村路”(通达工程)、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把道路修到有人的地方、有产业的村社。

鸡鸣乡金岩、双坪两个村海拔1800-2200米,虽然绝大多数村民都搬到了山下,但因为山顶有高山草场,还有170多户村民常年在这里种植近万亩云木香。

“每年产值3000多万元,运输费用高达200多万元。”鸡鸣乡负责人介绍,2017年,一条60余公里的高山环线公路启动建设。“产业在哪儿,路就修到哪儿。”

去年,城口县完成交通固定投资约10亿元,全县道路里程达到3850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117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网络还在不断延伸。

引才育才留才

破人才之困

两年前,城口县人民医院脑外科业务几乎是零,而这两年光脑外科手术每年就做了100多例。与此同时,医院实施手术也由过去每年的1300多例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例。

“补齐人才‘短板’,堵住贫困的根源。”城口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从2016年开始,城口县试点推出人才引进新举措,对卫生、科技、教育、农业这些行业的急需人才,采取“解决编制、解决住房、解决经费、解决待遇”的方式,马上办理、破格引进。

现在,城口县人民医院引进呼吸内科、麻醉、妇科等9名外聘专家,补齐了医院的发展“短板”。

“脱贫攻坚战,人才是关键。”城口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城口地处边远,地方发展尚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待遇与其他区县相比较差,部分人才留城发展的欲望不强。

“只有创新引才、育才、留才思路,才能破解人才之困。”该负责人介绍,城口首先在“引”上着力,启动“返乡促脱贫,脱贫助团圆”人才回引计划。打好回引乡情牌,引导异地工作、创业各类人才返乡助脱贫,成功回引63人。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借助高校、院所的人才优势开展团队引智活动,为县外人才提供到城口实岗锻炼机会。

其次,在“育”上着力,实施村级干部学历提升行动。分批次举办四期学历提升班,解决村级干部学历层次偏低、知识获取途径不畅、扶贫人才缺乏等问题,并开设农村集体经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项目,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

城口县庙坝镇香溪村党支部书记刘汉东就是从外出人员中“引”回来的。他自己掏钱组织村干部先后到华西村、北京等地学习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回来后将村里闲置的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认定209户782名村民为股东,配股782股,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和樱桃溪茶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现在香溪村集体经济资产达322万元,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创收近13万元。

第三,城口县还在“留”上着力,购买商品房25套作为高端人才公寓;同步启动青年人才公租房项目,规划建设110套简装公租房,化解青年职工租房困难。

培育脱贫产业

谋增收之道

1月15日,城口县葛城街道棉沙村召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分红大会,400多位村民每股分红达200元。

几年前,棉沙村还是一个“空壳村”。现在,棉纱村在“三变”改革中,发展城郊集体经济,填补了产业空白。

“全县193个涉农村居中有90个贫困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空壳村’。”城口县农委负责人称,县里最终选择并确定了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7项产业,作为2018-2020年重点推进的农业扶贫主导产业。通过“资产收益带动、新型主体带动、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加工增值带动和品牌化营销带动”五大带动方式推进发展。

如今,城口县有77个村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全部产生利润,消除了“空壳村”,有15个村实现利润5万元以上。

“既锁定‘短板’,又要看到优势。”城口县相关负责人称,城口享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等称号,前不久国家林业局又授予城口“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农文旅融合是城口最大的潜力,全面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资产,利用山地农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启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发展山地农业、山地旅游、山地文化。“实现山地农业‘泉涌’、山地旅游‘井喷’。”

去年8月,城口县首台大型实景剧《山恋河鱼》在河鱼乡平溪村上演。该剧借河鱼乡流传的“金牛与如玉”爱情故事创作而成,展示了河鱼乡的农耕文化与乡土人情。

“通过挖掘提炼,促进了农文旅的紧密融合,让避暑纳凉地也有了文化味。”城口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河鱼乡围绕绿色有机农业挖掘农耕文化,建设传统榨油坊、农事体验场、传统农具展示厅,成功打造3A级农耕文化体验园景区,连续4届举办农耕文化旅游节庆。

脱贫攻坚需要坚持“长跑”的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城口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口县将继续锁定人才、交通、产业“短板”发力,立足生态优势,持续打好巴山、生态、康养、原乡、人文、红色“六张牌”,打造“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品牌,做好农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

相关阅读:
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如何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