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被“爆款”文章轻易收割情感和智商

原标题:别被“爆款”文章轻易收割情感和智商

1月29日,《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但因文章出现时间错乱、违背常识等问题,被质疑“造假杜撰”,并被平台删除。30日下午,发布此文的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回应称,此文的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这是一篇非虚构文章。而针对被网友指责文章多处出现的逻辑bug,该团队回应称,是为保护当事人信息。(1月30日新京报)

毫无疑问,在账号被禁言之前,《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已经狠狠地收割了一茬“情绪韭菜”,文章中所描写(或曰杜撰)出来的那名高考状元,以其穷苦的出身、顽强的品质、不幸的遭遇,获得了无数人的同情,文章很快便突破“10万+”,成为了爆款。

事后,尽管“才华有限青年”回应称故事背景和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而且声称这是一篇非虚构文章,但架不住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在内的诸多网友的各种技术性分析,在这些分析中,这篇“非虚构文章”出现了不少疑点,一些批评人士甚至将其归纳为“知音体”。之所以文章遭到炮轰,一是因为文章本身缺乏严谨性,似小说又非小说,似新闻又非新闻,连“非虚构写作”下的基本信息核实都漏洞无数;二是文章的写作者曾为咪蒙的助理,且文章风格与咪蒙的写作风格极其相似,俨然是沿袭了人称“情感微商”的咪蒙的套路:兜售情感、贩卖悲情、制造焦虑。由于对咪蒙这种靠贩卖情感和焦虑来收割大众情绪,且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为之痛恨,因此这篇套路化的文章也自然被不少人反感和抵触。

这样一篇文章为何会赢得“刷屏”式的推崇?如果不是被人揭开其中的细节漏洞,还会继续获得多少人的认同?这其中,似乎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群情感共鸣的选择问题。不可否认,现代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情绪,而排解焦虑的渠道却少之又少,那些“底层逆袭”“职场对决”“城乡隔阂”之类的文字,经常能够轻易地捕捉到我们的渴望,瞬间探触到内心的柔软。因此,我们很容易便会以他人故事浇心中的块垒,借他人秋风叹自己的悲凉。阅读者拥有这样的情感共鸣自然是可贵的,无论是怜悯他人还是感慨自身,都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温情关照,是对现实社会不尽如人意处的情感回应。

也正是如此,一些公众号才有的放矢,迎合这种社会普遍心理,将炮制加工出来的情感、职场、生活等或虚假、或带有“毒鸡汤”性质的文字传播出去,获取流量,坐收渔利。像火爆2016年春节的返乡笔记《霸气媳妇回农村:光干活不让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上海女孩除夕夜逃离江西农村》都是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些爆款文章都准确地抓住了社会中隐性显性的矛盾,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让疯狂转发点赞的网友在不知不觉中交了不少“情感税”和“智商税”。

原本为了追求“10万+”并没有什么错,但利用大众的同理心、同情心,打着“非虚构”甚至是“实情”、“纪事”的旗号,却以虚构杜撰的故事来赢取流量和利益,这就成了一种实打实的欺骗。在利益驱动下,这种生产爆款网文的模式还会继续存在,我们也只能在阅读网文时尽量保持理性和判断,多一些分析,不要轻易就被收割了情感和智商,还有那乖乖奉上的“打赏”。

■本报评论员张英

抱拳作揖也有“吉凶”分别? 寒假来了,这几条安全警示一定要告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