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吃粤菜 养成“中国胃”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工作照。
继去年走进巴黎大皇宫后,广州海外新春花市今年将于2月3日走进位于美国纽约的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从今日起,广州日报将连续推出广州纽约“双城记”,讲述广州和纽约这两座国际大都市之间的故事。今天首先推出的是华南美国商会会长、暨南大学访问学者哈利·赛亚丁博士的双城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黄蓉芳、许蓓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叶碧君
上海妻子力荐广州美国商人窥见商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哈利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他的上海妻子却极力推荐广州。“我太太说,广州人头脑灵活,会做生意,对新事物反应灵敏,总会想各种办法促成生意上的成功合作。”
1991年,哈利首次踏足广州。“自行车之城”的活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广州的高速公路里程只有15公里,白云机场总共才3个柜台……”但是,他敏锐地感觉到,广州的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讯领域等都亟需投资发展。于是,他带着团队,仔细研读广州的法规政策,不断寻找投资项目。1993年,他在广州启动了两个投资项目,分别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有西方控股的发电厂,建设了第一条由西方投资的高速公路。“很多设备都从海外进口,请来国外技术人员和专家给中国员工培训,整个施工期很迅速,让人看到广州的发展潜能。”
创立能拿美国本科学位的广州学校
随后,哈利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教育。哈利说,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投资教育是“亏本生意”,但他想,商人不应该只是赚钱,他希望通过投资让企业和本地社区受益,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教育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投资模式。”他说。
2000年,在哈利和他妻子的极力推进下,美国圣道大学(UIW)与华南师范大学在增城合办华圣教育中心(CIW),为学子提供机会就读包括国际会计、经贸及商务英语等学科的美国认证本科学位。在他看来,创立中美合办的院校,是他至今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个项目是没法复制的,院校建立以来,已培养出100多位优秀的中国学子,我也有幸见证中国年轻人的成长。”
广州生活廿八载乐不思蜀赏美食
谈及在广州生活的28年,哈利坦言,起初是因为爱情,但真正定居,则是因为着迷于广州的投资机遇和高质量生活水平。“我有自己的事业,三个儿子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大儿子还练习了武术,并在多个国际性比赛中获得武术冠军。”
不过,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广州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化。他说,如今的广州,空气质量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30年来,广州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广州人依旧那么友好。”
广州的美食也让哈利“食指大动”。他如今已完全是“中国胃”,尤其钟爱去广府酒楼“叹”早茶,尝试新的点心品种。“粤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系之一,我几乎每天都吃粤菜。”
期待广州花市在纽约绽放魅力
当得知广州的迎春花市将办到美国纽约,哈利很期待,他认为,广州与纽约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说,在纽约,游客可以去帝国大厦远眺城市景观,去百老汇看演出,或者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了解人类历史;而在广州,市民游客一样可以登广州塔,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邮局寄明信片,在广州大剧院欣赏歌剧。“纽约是金融之城、娱乐之城和旅游之城,而广州也正稳步向多元化城市形象靠拢,广州通过在纽约推广迎春花市,可以充分展示独特而底蕴深厚的城市魅力。”哈利说。
28年“广式生活”
“于我,广州是幸福之城。在这里,我和妻子养育了三个帅气的儿子。”
“广州的迎春花市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广州市民应该以此为傲。”
“我有幸在每年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致辞,见证中国年轻人的不断成长。”
组建第一家有西方控股的发电厂、建设第一条有西方投资的高速公路……从目睹美资企业小心翼翼来穗投资“试水”,到见证华南美国商会的会员发展到两千多家,从商会选址环市路商圈到搬迁至琶洲大道东的国际采购中心,28年前,哈利·赛亚丁在广州播下财富的种子。
如今,他收获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还有他和上海妻子组建的5口之家。他的3个儿子在广州长大,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连粤语的地道程度也和本地“广州仔”无异,精致的粤菜,更让哈利养成了一个“中国胃”,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宜居的生活环境、接轨国际的休闲娱乐,凡此种种,都让哈利很是享受广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