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特刊 美丽图景
图景展望
高原绿色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这不,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太本跟记者聊上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既改善了草场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上次的合作社分红还是在2018年的上半年,咱们单养殖方面分红就有132万元,合作社里40户牧户,每家都分得了不少的小羔羊和牛犊,去除各种开支,合作社里种植方面以及农畜产品也还有不少分红哩。”
近几年的实践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还有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依托生态优势和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我省许多地方还走出一条旅游扶贫产业的路子,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吃上了“生态饭”。
在新的一年,两会又为我们描绘出新的蓝图,新的愿景。
2019年,我们将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筑牢高原上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好生态带来更宽的发展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发展之路,生态好了,我们的牧民群众才能更好地脱贫致富奔小康。”在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看来,只有更好地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不断提高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一人到一家,从一家到一个合作社,从一个合作社到一个村,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曲麻莱县在过去的一年,大力实施“生态报国”战略。跨地区移民搬迁,减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解决草畜矛盾、缓解草场压力。封山育林、封沙育草、退牧还草,积极进行生态恢复,真正实现了保护生态和精准脱贫的双赢。尼玛扎西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调整了草畜结构,优化了生态环境,同时转变了生活环境,拓展了增收渠道,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尼玛扎西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作出了重大部署。我们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为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而努力。”
省政协委员、黄南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副站长马青山跟我们算了一笔草原生态治理的账:“据相关部门生态监测表明,黄南州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指标有较大提升,目前平均植被覆盖度增加了4.4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增加了20.7%;可食鲜草草量提高了5.7%。”
在我省各地,牧民群众以实际行动保护着身边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反哺”当地群众,生态生产生活正在实现良性循环转变,让“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今年,果洛将以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为引领,推进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为准,全力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同时依托果洛的特色绿色资源优势,发展高端、有机绿色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说。
高科技带来环境向好新气象
过去的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重大科技专项,立足于已初步建成的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促区域内多种生态要素良性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先进监测手段,运用通讯传输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初步建立了星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从三江源的监测到湟水河的治理,有了科技的支撑,我省多种生态要素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
省人大代表、海东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孔小玉说,“过去的一年,湟水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成绩。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甚至多个月份水质出现Ⅲ类标准。”从事生态环保工作30年的孔小玉说起这件事倍感欣慰,也对未来的水治理工作更有信心了。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要山绿水清,还要空气更清新。从大气环境到河流土壤,从城市街道到农村环境,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
“如今,西宁的空气质量还是相当好的,虽然地处高原,一开窗,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瞬间会觉得精神倍儿棒!”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洪源在点赞西宁市空气质量的同时,也惊叹西宁市在人车比高过一线城市的情况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还能连续两年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
大绿化让百姓家园更美好
2018年,用时4年多建设的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正式开放,一时间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争相游览的城市“新地标”。
湟水河、南川河两侧滨水绿道,北山美丽园绿道,大南山、西山挑战绿道以及湟中县、湟源县的联通绿道。目前,西宁市建成绿道总里程达400公里,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成为人们最简单的选择。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办公室副主任常黎民介绍,改革开放之初,西宁只有一座公园,而今西宁市规模公园、绿地已达80多处,40年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2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5.9%提高到40%多。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西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西北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项荣誉的省会城市。
“有次开车行驶在扎碾公路上,沿途山高沟深、层林叠嶂、植被茂密,感觉就好像自己穿越在一幅山水画中。那条依山而修的路,既是一条环保路,也是一条旅游路。还有就是以前在西宁很少见的鸟类,现在只要留意,处处能看到。”省政协委员、青海路畅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成辉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让西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宜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质、清洁的环境,让每一位市民感受到西宁绿化带来的“红利”。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使老百姓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了。”省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相信,未来的西宁将是山水环绕、城中有林、林中有城。(谭梅)
报告摘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环保的前置性、治理的先导性,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扩大生态普惠民生福祉,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统筹布局和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推进生态保护工程。树立全域共建理念,发布实施生态红线,建立“三线一单”管理机制,完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强化整体保护,落实监管责任,健全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途径,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
促进绿色生产生活。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开展生态环境科普“五进”、环保大讲堂、绿色创建等活动。统筹实施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产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倡导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记者感言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筑牢高原绿色屏障
2018年是我省生态向好的一年,从北川河湿地公园到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一系列绿色生态工程不断建设推进,激起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层层浪花,让广袤高原生机勃发,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不禁为全省上下勠力同心谋绿色发展而点赞。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下环境污染新老问题并存,生态价值和潜力尚需充分挖掘,推进更高水平、更严标准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重道远。这也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省人大代表阿琼表示,他最关注生态方面的话题,因为青海是中华水塔,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寄予厚望,所以我们的责任非常大。生态保护是青海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为此省政协委员雷庆锐这次也带来了生态环保方面的提案,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建言献策。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必须与时俱进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形成生态保护优先的思想自觉,形成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行动自觉,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体现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交出青海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推进生态保护工程,促进绿色生产生活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抓手,我们应当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始终抓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条主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意志,咬定目标使劲干,成功打响保护生态这张王牌。牢固树立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八个关系”,真抓实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展现新青海精神的发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生态保护优先”为战略的青海,正在承担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我们务必要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环保的前置性、治理的先导性,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实现生态报国。(杨燕玲)
奋斗2019
80后生态管护员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对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野生动物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在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家园以及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和雪豹等对我国以及全球生态具有的重大意义之后,他们愈发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管护员。
80后生态管护员尔金仁增,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小和父亲一起去草原放牧,大草原的万物生灵,熏陶着尔金仁增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挂牌成立,国家实行了新的惠民政策,尔金仁增的身份改变了,被聘为草原生态管护员,从此放下牧鞭。
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比放牧要辛苦得多,尔金仁增说,每天都要骑三四十公里的摩托车去巡护,有些地形复杂险峻的地方摩托车进不去,只能徒步,有时一天要走上十几公里。巡护时,尔金仁增一般会查看草畜平衡情况,水源有没有被污染,环境有没有被破坏,有没有人偷猎等等。反正草原上的方方面面他都要留心,遇到情况及时汇报。
提起这份在外人看来十分辛苦、工资不高的生态管护员工作时,尔金仁增却满是自豪:“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牧民,现在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作为牧民,尔金仁增亲身经历了因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也见证着迈入“国家公园”改革新时代后草原重获新生蜕变的整个过程。
巡护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脚下的牧草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尔金仁增就很满足。“2019年,我还是会像现在一样,从小事做起,保护好家乡的草原和草原上的野生动植物,家乡永远碧水蓝天就是我最大的梦想。”(谭 梅)
30余载守护一片“绿”意
西宁市北山东北侧的泮子山索盐沟,有一片133.33多公顷(2000多亩)的林区,常年坚守在这里的刘宝帮老人,掰着指头给记者算着,从1988年算起,今年是第32个年头啦。
隆冬时节,记者走近这位老人,了解他的日常生活,倾听他的护林故事。
68岁的刘宝帮和妻子两人依旧住在林中设置的管护站上,30多年以林为家,日复一日地在林中巡查管护着,植树种苗,消灭火灾隐患。作为老护林员,他通晓这里所有的水源点,所有的植被,所有的上山路线和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的地方。
在林子里走上一圈,看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树木,老人显得十分亲切,比划着:“它们当年只有这么点高呢!”
1988年以前的泮子山人全靠种庄稼为生,因为土地贫瘠,水源有限,泮子山村是当时有名的贫困村。
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的索盐沟已经是处处见绿、坡坡有林。刘宝帮在泮子山上种下的第一片油松更是亭亭玉立,摇曳生风。因为有了树,泮子山上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也渐渐多了起来,也因为植被的增加,这里的干旱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从一座座泵站的建立,到一片片山坡绿了起来。从他一个人到一家人的守护,如今的泮子山索盐沟因为绿化,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化沟。
绿满山坡,鸟语花香。植被的增多,不仅涵养了水土,改善了环境,同时也让周边群众的生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守护它,它也滋润我们。”刘宝帮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护林员,对自己家乡的山青水绿,生态改善更要尽一份力量。这又是新的一年,我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美丽北山的建设和保护中!”(谭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