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持政策有30多万字,关键信息找不着!来自企业的政协委员这样吐槽
摘要:人才政策比较重视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对中基层人才缺少关注支持,使企业认可的人才、业务骨干难以落户。
“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网上能查到的主要政策有几十个,30多万字,一般人读不清楚。要想了解一个针对性的相关政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找、阅读,不够快捷。”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全体会议,市政协委员、上海燎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林先燎建议,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要让这些政策精准落地、有效实施。
在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林先燎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结合自己创办燎申集团企业中的切身体会,谈及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便是扶持政策传递不通,部分扶持政策细节不够明确,虽然一些官方网站上也有搜索窗口,但还是无法满足快速了解针对性政策的需求,“需要强化政策服务,提高政策到达率。”
林先燎委员建议,指导行业机构或专业平台加强点对点的政策信息推送与服务,搭建科创政策的智慧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针对性地推送政策信息,提供智能推荐、精准服务。加强媒体宣传,多渠道传播,提升政策知晓度,便于用户获得所需政策。同时,在落实中公开透明,需要从发布者逻辑向使用者逻辑转变,让使用者看得见。
第二个问题是人才政策普惠性不足,“比如人才政策比较重视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对中基层人才缺少关注支持,使企业认可的人才、业务骨干难以落户,造成人才流失,对企业来说也是人力成本上的浪费,影响企业发展。”
林先燎委员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为企业沉淀核心人员。一方面优化人才引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评价的产业导向、需求导向,进一步确立人才引进的市场主体评价权。另一方面,优化人才生活居住环境,提供人才补贴、公租房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青年人才的生活成本。
“我们不应该完全用考分或者毕业院校去衡量一个人才,而是要看他们是否有责任感、有学习能力、有优秀的品质,是否有被企业认可的成绩,这些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优秀年轻人都应该考虑给予一定的扶持,让他们安心留在奋斗的城市里。”
科创成果转化路径不通也是问题之一。他说,目前还缺少服务于科创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研发平台,大学重科研,不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打通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通道,致使大批科研成果要么不接地气,要么束之高阁。
林先燎委员建议,要发挥好大学的“孵化器”作用,建设可共享的公共型研发平台,实现科技信息数据库、仪器、实验室等资源共享,提供专业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强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依托公共研发平台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合作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陈琼珂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