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奉贤完善急救网络:去年急救资源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原标题:奉贤完善急救网络:去年急救资源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家住古华南区的许先生,在一道“安全墙”的保护下两次捡回性命。去年夏天,他突发心梗,120直送至奉贤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途中室颤多次,情况十分危急,急救随车医生采取措施,成功除颤3次,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今冬,许先生心梗再次发作,呼叫120后急救人员仅花8分钟便抵达患者家中,争分夺秒的急救让许先生病情趋于稳定,十几分钟后被顺利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没有急救医生的高效与尽力,我可能已经死了好几回了。”

“铁三角”组合以最快速度施救

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覆盖人口115万余人,服务面积687.39平方公里,相比中心城区,这里的急救反应挑战更大。区医疗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敏说,完善的急救网络对远郊地区格外重要,布点到位、硬件成熟,院前急救才有效。201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5”文件,《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同时发布,这对于奉贤的急救事业是个重要转折点。

据统计,上海迄今已有164个急救分站,构筑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急救体系。其中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现有7个急救分站,完善的布点使急救服务的平均反应时间从2015年的16.61分钟缩短至13.61分钟。

就是这3分钟时间,背后凝聚了奉贤急救人员的持续努力。去年11月5日上午7时37分,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调度室传来指令:“西渡派出所内有人晕倒,情况紧急!”急救小组迅速出车赶往现场,7分钟后抵达,经检查患者颈动脉搏动未触及、双侧瞳孔放大,急救医生孟帝带领驾驶员钱国强、辅助人员盛艺,“铁三角”组合以最快速度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同时建立静脉通路。7时53分,患者心率终于稳定下来,呼吸逐步平稳,情况好转,随即送往医院开展进一步治疗。

联合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

硬件到位,软件也要更新换代。去年,奉贤区中心医院脑卒中中心成立后,区医疗急救中心与中心医院急诊实现无缝连接。急救医生、急诊医生还联合建立奉贤“胸痛中心微信群”,从机制上确保急救时间不浪费。数据显示,相比2017年,去年急救资源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比增加153.84%。

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关键考核标准。目前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有急救车辆39台,其中高性能底盘车辆19台,占比近半。这些车辆上的自动心肺复苏机、可视喉镜等新装备配置,大大提升现场救治能力。

去年3月的一天,23时15分,中心急救小组利用自动心肺复苏机为一名87岁心脏骤停老人成功复苏。自动心肺复苏机按压力度和强度均匀适中,节律规整,心脏泵血量大于手工按压,而且因按压面积大导致胸廓承受压强有所减少,可有效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几率。数据显示,2015年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实行的心肺复苏成功案例只有1例,去年已达33例。

在这里年轻人感受到价值所在

急救人员队伍不稳定,一度是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瓶颈。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奉贤区急救人员队伍大幅扩张,已从2015年的90人扩至去年的223人。据了解,2014年前区急救医生平均收入为八九万元,市政府出台“1+5”文件后,急救医生收入提升至15万元左右,这也为稳定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两年前,胡金凤来到奉贤区急救中心,在新岗位上,这位年轻人感受到价值所在,“90岁的阿婆呼叫急救,三人小组到达现场,阿婆的老伴颤颤巍巍站在门口,我们为阿婆心肺复苏了半个小时仍没有生命迹象,其实可以宣告抢救无效。但看着她老伴伤心欲绝的样子,我知道,对我们来说,阿婆只是名患者,对于他却是整个世界。我们决定再抢救一会儿,再打一支肾上腺素,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终于在抢救的第45分钟,监护仪出现一组规律波形,这是我的首例心肺复苏成功案例,至今难忘!这也正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数据显示,去年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人次较前年同比增长11.3%,出车次数同比增长12.75%。就在两周前,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南桥新城(总站)新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3辆救护车、23辆普通车。陈敏为记者描绘了未来奉贤的“急救地图”:至2020年区域内将有8个急救站点;今年中心将新招定向培养急救医生7名,急救辅助人员30名,以此让急救力量更充实,让奉贤百姓的健康保障更坚实。

相关阅读:
隆尧:定制组合套餐做细警示教育 第78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