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大会发言 “最大优势”看“无限可能”

原标题: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大会发言 “最大优势”看“无限可能”

“最大优势”看“无限可能”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海如何实施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何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配置枢纽,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全球城市体系高端节点,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一次大会发言上,政协委员们聚焦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各抒己见。

【自贸区建设】

新片区新在哪里

新在三个“特区”

“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勇于担当、富于创造,上海完全可以续写浦东开发开放的新传奇!”市政协委员汪胜洋代表民建市委作大会发言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描绘了一张自贸区新片区的美好蓝图。

汪胜洋认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横空出世正逢其时,“它要肩负全球竞争条件下的国家战略任务,新片区应当是与海南同一等级的国家级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汪胜洋提到了三个“新”。

首先,新片区是立足大国竞争面向海外资源的“经济特区”,重点是“三区一基地”,即战略产业核心区、离岸金融先行区、全球科技创新协同区以及跨国公司大洲总部基地。

其次,新片区是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的“制度特区”。要实行真正的“境内关外”政策,理直气壮地实行“低税负”制度,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创新”。

第三,新片区是体现高品质生活的“生活特区”。“迪拜自贸区就是依靠高品质生活成功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汪胜洋说,“由于新片区需要汇聚全球一流人才,高品质生活应当成为这里的标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二线高效管住”完全可以做到,新片区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最智慧、最高效的自贸区。新片区有无限可能!

【全球城市高端节点】

打造技术交易平台

“找技术,到上海!”

“在土地、人才、环保、激烈的同质竞争等严峻形势下,最大化提升经济密度,带动长三角、服务‘一带一路’,上海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国政协委员胡卫代表民进上海市委作大会发言时说,全力打造上海“技术转移之都”或是可取之道。

他说,上海坐拥60多所高校、一大批科研院所,但值得警醒的是,发明专利授权数不足北京一半,2018年上半年全国企业专利数排名,上海无一挤进前十。原因在于:政府风向标作用有限,缺乏早期科创基金撬动;高校成果转化与双一流评价不挂钩;有国企领导任期制、收入封顶等体制局限;也有规范制度不明朗,科研人员心存疑虑;关键是供需两端对接无门,经纪人人才匮乏,高校、企业隔岸相望两茫茫。“纵然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龙头,上海布局了一大批世界级大科学设施,但只能形成点、线或块面的进展,实难带来颠覆式的爆炸性效益。”

胡卫说,通过建设“技术转移之都”,可以有效聚合上海人才、科研、金融和影响力优势,形成一个面向全球,在科创领域集成研发、采购、流通全覆盖的庞大产业。在不远的将来,“技术转移之都”可有力归结为:“找技术,到上海!”

“独木不成林。”胡卫说,打造技术转移之都,需要政府当舵手,高校为源头,企业有需求,资本当推手,中介是接口。他建议,政府应注重顶层设计,打造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转移体系,掌握国内标准制定话语权。同时,设立专项科创基金,发挥行政动员力,落实人才政策配套。他还建议,上海应适时启动运作“国际技术转移博览会”,并建成一家比淘宝、京东有着更广阔天地的千亿级技术交易平台。

【服务“一带一路”】

把科创板打造成

中国“纳斯达克”

市政协委员左燕在大会发言中说,落实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高度契合,上海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重点在金融、航运、医疗及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上加快国际合作步伐,为上海扩大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上海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国际化人才集聚、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高端服务资源齐全和自贸区制度创新等优势,决定了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以增设自贸区新片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将上海打造成‘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左燕说。

金融业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左燕建议,尽快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功能,“把科创板打造成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吸引更多的海外金融资本流入。”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领域的合作,提升上海金融服务新能级。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利于推进上海加快实现‘五个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左燕指出,应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路径,发挥上海国际旅游节作用,依托进博会等展会资源,助推上海老字号品牌走进“一带一路”。

【探索进博会溢出效应】

把老字号伴手礼

打造成上海礼物

“我建议合理调整高档消费品消费税,尽快将进口商品的国际价差缩小到合理区间。”陈永弟委员代表特别邀请人士发言时表示,要以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为契机,提升“上海购物”显示度和获得感,积极向国家争取退税和免税相关政策的突破,完善商品税收制度。

陈永弟建议,机场、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创新监管模式,对进出口商品实施“一张表申报”“一张网审查”,提高出入境通关时效。加快设立市内免税店,增加口岸进境免税店,全力打造上海“相对便宜、绝对便利”的购物营商环境。

“上海购物”还要向整个长三角区域开放。陈永弟提出“长三角购物一体化”概念,打造“长三角购物联盟”,吸引长三角消费群体。他建议,应该积极推进进博会分会场在昆山、吴江、嘉善等长三角重点城市落地,对接首届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还要在汇聚知名品牌上下更大功夫。“要瞄准国际高端品牌,重点提升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徐家汇等商街的品牌集聚度,还要挖掘主街两侧的后街潜能。”陈永弟以静安区南京西路为例,让游客既能在主街上买到奢侈品大件,也能到后街喝到一杯醇香咖啡,尝到一口特色小吃。

与此同时,上海还要扶持本土老字号,探索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涅槃。总结“大白兔”等老字号创新经验,鼓励老字号与新零售、新业态的重组融合,支持其在科创板注册上市融资。陈永弟还提出,开发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老字号伴手礼,打造成为上海对外合作交流、参与重要外事活动的上海礼物。

【长三角一体化】

营商环境一体化

“一核五圈”可为先

“与广东比较,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活跃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还存在改进空间。”作为一名在沪苏浙皖四地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市政协委员应仲树对各地营商环境有切身体会。他表示,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长三角地区应率先实现营商环境一体化。

当前,各地立足自身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围绕开放、法治、政务、市场和社会等环境指标建立各自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但区域间指标体系的无缝对接、一致性尚未被考虑。以法治环境为例,区域内行政执法还存在标准尺度不一、跨区域执法难现象”。应仲树说。

他提到,上海牵头建设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已初步完成。但区域内办事流程没有实质变化,区域间数据信息共享进展慢,管理模式只是变“企业跑”为“部门跑”,区域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增加,导致网上和异地办理的公共事务事项少、办结率低。

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制度环境。应仲树建议,上海可以牵头成立长三角区域法治环境建设小组,负责各地区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协调。各地应该梳理各自的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具有地域保护色彩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和执法人员素质统一内容,趋同操作。

“可以率先在以上海、南京圈、苏锡常圈、宁波圈、杭州圈、合肥圈‘一核五圈’范围内,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研究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率先实现指标对接、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应仲树说。

长三角高校可建

顶尖联合实验室

顾祥林委员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作大会发言。他说,高等教育一体化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力量。然而,与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还存在多方面差距。

他表示,与伦敦、东京等城市相比,上海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待提高。除了上海纽约大学等少数高校,本市绝大多数高校接纳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偏低。同时,上海对国际一流学者的吸引力不足,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是短板。

根据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上海最具科技创新力的高校数量少于纽约、波士顿、东京、巴黎等城市,且上榜高校的位次处于前100位的末端,“这也反映了上海高校的科研创新力不足。”顾祥林建议,要充分发挥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通过在周边城市开设分校、共建共享教学和就业实践基地等形式,优化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吸引社会资本在上海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医学、理工和文化创意类民办院校,丰富上海高等教育的供给体系。

他建议,推进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可由上海发起成立“世界主要城市群高等教育联盟”,也可牵头建立长三角跨区域的世界顶尖高校联合实验室,推进区域内更多高校成为全球创新知识的策源地。“加强上海高校与区域内的各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协作网络,完善产学研用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阅读:
上海不能只有“巨无霸”要给街边小店留点空间 关键之年上海开拓创新克难奋进 市政府领导与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