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统筹各方力量共建智慧城市,是最大的顶层设计
在新京报智慧城市高层论坛“顺势·解局——5G时代智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的第一个嘉宾对话环节,几位专家学者围绕“解局智慧城市建设:城市顶层设计与可用性”展开对话。
在本次论坛对话中,出席的嘉宾包括北京海淀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任李伟,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栋,经世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咨询研究部副主任高敏,以及本场对话的主持人、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
几位嘉宾先后就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否需要顶层设计,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等展开讨论。以下对主要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对于何为智慧城市,几位嘉宾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李伟认为,智慧城市是各种新技术在城市应用当中的涌现。秦刚强调,尊重人性、尊重尝试的城市是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李栋从决策角度认为,会思考,懂得精明决策的就是智慧城市,希望城市系统能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能力、自我循环、自我改善的能力。高敏以简单明了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以技术为手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作为答案。
对于智慧城市是否需要有顶层设计,或是怎样的顶层设计才能适用于各个城市,高敏认为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任何规划要落地的话,首先一定需要多方参与协作。其次要以人为本,结合人的实际需求,如此才能运行下去。第三个则是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比如交通拥堵问题,比如城市的治理水平问题。而在这其中,还涉及如何获得真实的数据用于政府决策。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像新经济领域的很多数据,其实是掌握在企业手中,而政府并不掌握。
对此,李伟表示认同,以海淀的发展为例,20多年,从最初的信息化、智慧海淀、数字海淀,到现在的城市大脑,这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但打水漂的很多。因此现在进行城市建设,更多的是以需求牵引,以业务为驱动。在做海淀城市大脑时,是通过分块着手,从城市治理开始下手,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感受,比如从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保、城市治理、交通这五大方面开始,将来扩展到民生和教育、医疗。这样就好做得多。同时,李伟强调,智慧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客观评估城市的经济水平是否足够支撑。
对于如何运用新技术构建智慧城市,几位嘉宾略有不同意见,比如秦刚认为,城市的智慧化程度,技术差距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能否从人文的角度进行思考,让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充满人性化的关怀。
但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几位嘉宾的观点大致相同,认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都要参与进来,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思考进行碰撞,产生出火花。李栋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一是政产学研用,五种角色合力统筹协力;二则是信息圈或者数据圈,通过观察、分析、评估、预警和行动,把数据从采集、生产到使用的闭环合上。
高敏对几种力量的合力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技术层面并不存在太多的障碍,核心还是机制方面存在限制。如果说要有什么顶层设计的话,那么如何把各方力量统筹进来,用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才能达到更好的愿景,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