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频话语里,看懂上海的“顶层设计”

原标题:高频话语里,看懂上海的“顶层设计”| 两会·回望2018

摘要: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捕捉一座城市的运行轨迹和发展逻辑。比如,决策层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的。

今天,2019年上海两会拉开帷幕。又是回望和展望的时候。

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捕捉一座城市的运行轨迹和发展逻辑。比如,决策层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的。

与过去一样,2018年的上海,顶层设计发挥着特别作用。重中之重的,当属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前后4天的上海之行。

11月5日,习近平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特别谈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此后的考察中,习近平进一步对上海工作提出五方面要求——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这些话语,很快在上海被反复强调。一个多月后的十一届市委六次全会上,上海专门通过了一份《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篇章的意见》——以市委名义制定的文件明确提出,总书记的考察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亦是谋划上海发展最重要的坐标。

这一年,上海召开了三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三份重磅文件。除了上述《意见》外,6月的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8月的五次全会,则审议通过《上海市机构改革方案(草案)》。

召开全会方式,以市委名义出台意见或方案,无疑是上海自身决策的最高规格。而这些文件的基本遵循,均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示要求。

当我们翻检更为常规的市委决策会议——几乎每周例行的常委会会议时,就会发现,就中央决策部署进行传达贯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有25次常委会或常委扩大会,专门安排了这一议程。

在这个基本坐标下,决策层关心的重点,亦有规律可循。

一个特殊的形式是,上海在市委全会、常委会这样的制度性会议,以及专题性工作会议外,还特别召开了多次“大会”。

这些大会,有的是往年的工作会议“升格”而来,有的则是为特定主题量身定制。市委书记李强曾在3月下旬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解释说,开大会研究的是“大事”,开完了要有“大影响”,要用“大力度”来推动这件大事。

上海最关注哪些“大事”,从这些大会上,就可以有个把握。而借召开大会之机发布重头政策文件,或为重头文件专门开会落实,同样是一个常见的惯例。

年初的城市总规实施大会、精细化管理推进大会,3、4月间的人才工作大会、“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年中的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大会,和年底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前后,上海均获批或出台了重头文件,包括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一整套打响“四大品牌”的行动方案,扩大开放“100条”,支持民企“27条”,以及在前期的“20条”“30条”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的《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

这些“大会”“大事”“大文件”背后,蕴藏着都是一个相通的命题,也正是李强常说的,“10年、20年之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打响品牌也好,招揽人才也好,以“100条”之规模强调扩大开放也好,拿出“27条”、包括“3个100亿”资金的力度支持民企也好,本质上均指向上海巩固夯实战略优势的努力。

而这种努力,在自身发展已到一定高度,需要进一步突破,同时外部环境面临多年未见的不确定性时,就逾显紧要而迫切。

这不仅体现于决策层的活动中,更见诸高层的话语。我们把这一年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关于李强的各项活动报道作为基础文本,爬梳了市委书记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话语。高频率出现的词,构成了这样的词云:

“上海”的高频不难理解,“习近平”一词的高频亦顺理成章,而第三位的高频词是“发展”。这同样属于一个常规用词,但在这一年,对“高质量发展”的格外强调,仍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指向——显然,高质量的前提是要“发展”,而正如高层反复强调的,“不惟GDP,绝不是不要GDP”。

发展要有载体,要有落脚点。这一年的宏观决策中,微观主体的作用被尤为强调。

年初启动的大调研,各级官员就被要求沉下基层一线,倾听市民和企业心声。而“企业”一词在市委书记的话语中,分量亦在不断攀升——李强在上一年末就曾提出官员们要学会“主动亲近企业”,而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对企业的关注进一步升温。

另一个高频词是“创新”,这也不难猜到。对于旨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上海来说,创新是微观主体的事,也是决策层的事,是技术层面的事,更是制度层面的事。

召开全国两会的3月,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11月,“创新”一次的频度均在高位中的高位——后一次,“创新”二字被提升到了城市品格的高度。

创新这一品格本身,基于另一大城市品格——开放。这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201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而在4月,借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之机,人们听到了一句后来耳熟能详的话:上海发展起来,靠的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开放,意味着站位和视野的非同寻常。“上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句常备用来描述这座城市追求精细极致风格的话,还有一层意思,即上海要对标的是“最好”。

于是,在始终“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同时,“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被强调始终。

当然,上海要看全球,也要看近旁。这一年末,长三角一体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6月,一次特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敲定了“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诸多细节。而“长三角”一词出现的频次虽不算最多,但这个议题在上海的重要性显然在不断增强,很可能越来越强。

从周边到全球,上海期望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产生影响的关键方式,是提供服务——2018年,这是上海最为强调的一块城市功能,在这座城市的“四大品牌”中,“上海服务”亦被列在首位,居引领地位。年底,反复强调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周边发展,亦是上海站位、担当和胸怀的应有之义。

而做上面这些事,还有一件“打底”的大事。

“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是持续2018年全年的课题,上海推出诸多改革举措,直接帮助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位从第78上升至第46——这份历来被视作风向标的报告,在中国仅选取北京、上海两个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所占比重为55%。

针对营商环境优化采取的改革涉及多样,但其中核心,无疑是针对政府自身的改革。

这一年间,上海的政府官员开始逐渐习惯被称作“店小二”——面对市场主体,他们需要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并且提供一个真正高效便利的行政服务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就作为一个突破口,被市委书记紧盯不放。

如今渐具成效的“一网通办”,是一个品牌。上海还期待有更多“品牌”——包括一年间如雷贯耳的“四大品牌”。而打造“品牌”,终究是为了通过识别度来提升显示度,进而构筑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战略优势”。

而上海的优势,来自先天的开放,来自自身努力,亦脱离不开全国层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全球的发展大势。

这就回到了逻辑起点——确切地说,是“一切工作的基点”,即如今被反复强调的“四个放在”——上海的未来发展,要始终“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基于这个基点,上海在告别2018年之后,面临着相当程度上可谓历史性的机遇。

在新旧年的交替之际,上海的决策层反复强调一种“机遇意识”。全球同处变局,不确定性增多,但“确定的机遇也很多”——这座城市能不能突出重围、行稳致远,就看能不能看到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又能不能把握机遇,甚至“化危为机”。

这或许也将是两会上最耐人寻味的大议题。

撰文:朱珉迕

数据分析:脱崟 李彤彤

制图:李易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朱珉迕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相关阅读:
贵州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工作会议召开 “2018贵州十大新闻热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