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故事被搬上《新闻联播》

原标题:成都故事被搬上《新闻联播》

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

央视截图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我市聚焦社区这个基本单元,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2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用将近4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我市如何从社区入手,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故事。

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中聚焦新都区五四小区和双流区欧城花园小区的案例,详细介绍了老旧院落小区和新建商品房小区发展治理的故事。

报道中说道,“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每年还在以50万的速度增长。城市在扩大,但历史遗留的老旧院落小区却让居民们深感不便。”“为破解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通病,2017年9月,成都市委在组织领导体制上进行重大创新,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由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主要负责人。”“小区管理服务不到位是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成都市在社区治理的探索中,将在小区建立基层党组织作为了突破口。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成都市的社区治理工作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第三方机构‘万人问卷调查’显示,95.8%的受访群众认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

当前,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体系构建、重点领域改革、民生项目推进,短短一年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聚焦居民期盼,提升服务品质。统筹推进“五大行动”,实施老旧院落整治项目327个,整治背街小巷1918条,“雪亮工程”建设项目757个,“小游园·微绿地”建设项目143个,特色街区打造项目112个,大街小巷、社区形态更加优美。同时,建设“天府市民云”,运用虚拟卡载体,打破部门“信息孤岛”,整合分散在33个市级部门(单位)的134项服务项目,实现“一次认证、全部通行”,实名注册用户迅速攀升,累计服务720万人次,得到市民广泛好评。

今年,我市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坚持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推进社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同步提升,深化社区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大力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记者 侯初初)

相关新闻

新华社关注成都等地探索发挥群众智慧群众力量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院落“脱胎换骨”背后的“治理密码”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安,城市才能安,社会才能安。如何发挥民众无穷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凝聚起社区治理的新力量,让社区由乱到治,让社区如家,邻里和睦,让居民拥有满满的获得感?记者走访北京、四川、浙江等地,寻找众多社区院落“脱胎换骨”背后的“治理密码”。

共治共享

社区治理创造更多“被需要”

在成都正南,是蓬勃发展的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辖区。

57岁的刘玉玲,尽管在这里的安公社区住了快30年,但是过去社区脏乱差的环境,一直让她难有归属感。直到社区引入了“共治”理念,组建了志愿者团队。

刘玉玲加入这个团队后,连续五年不间断“出勤”,帮助维护交通秩序、清理城市小广告。

“参与社区治理,让我找到了存在感。”即使到隔壁小区遛弯,她也随身带着小铲刀,随时铲掉小广告——像刘玉玲一样,不少居民已经把志愿服务融进了生活方式。

目前这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已有超过2000位注册志愿者。

通过志愿者团队这个“支点”,居民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除“志愿线”外,安公社区还放射出“党员线”“自治线”“社团线”“服务线”,从不同维度共同激活治理资源。

在成都市“上风上水”的生态西北角,郫都区书院社区一幢幢居民楼中间,点缀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共享菜地。32岁的曾君艳是首批共享菜地的“菜农”,隔段时间就骑自行车过来施肥。

共享菜地前身,是堆满垃圾的社区管理死角。社区一改过去生硬的“直管”,选择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社区党总支动员两委干部、社区党员和社工团队组建农耕委员会,制定共享规则,引导社区居民有序“认领”使用共享菜地。

“2017年6月开始分地,当时报名非常火爆,还有人开着宝马来申请菜地。”曾君艳笑着回忆说,共享菜地寄托田园梦想,大家亲近感一下子增强了。

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共享社区建设已经在全区88个社区普及。线下共享物理空间随时发布居民可共享的物品、技能和活动信息;线上共享社区App吸引近4万人注册,“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在线精准对接。

“社区治理正在步入‘智治’阶段,共享社区是社区‘智治’的有益尝试。”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雷强说。

共治、共享,带来了居民“被需要”的满足感,带来了分享的快乐,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纽带连结在“兴趣上”

广场舞跳出治理合力

桂溪街道永安社区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高速发展的龙头区域。这里没有农迁社区,缺少熟人纽带,缺少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润滑剂”,矛盾容易激化。

一户商家在自己的墙上打洞,其他住户不干;楼上渗水到楼下,物业上门协调搞不定……

“在具体过日子的问题上,政府无法大包大揽。我们迫切感到需要有一股力量,能直透到底!”桂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王怀光分析。

这样的力量,在哪里?

夜幕垂下的永安社区广场,很快便填满了跳广场舞的队伍。

“我们组成了三个广场舞队,足足300多人呢。”77岁的老党员郑韵侠说,“多数老人从老家过来,给孩子煮好晚饭,就下楼跳舞。”

这给街道干部极大启发:“年轻人压力太大,一早出门,深夜才归。基层只有为小孩、老人服务好,居民整体才有获得感。”

很快,永安社区文体总会成立了,分支协会涵盖广场舞、合唱、门球、羽毛球……桂溪街道又开“脑洞”,顺势将支部建在“兴趣上”。

74岁老党员马兴崇担任文体总会党支部书记。他挨个院落打听,发掘出不少能人,如四川清音传人、市级太极比赛获奖者、民间艺术舞蹈达人……他们全都成为社区活动带头人,带动社区居民捧回了一块又一块奖牌,居民参与热情“水涨船高”,凝聚力水到渠成。

御府花都小区多个家庭组成了“亲子会”,因为妈妈多,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妈妈队”。妈妈们定期组织活动,孩子们不出小区就能得到妥帖的照料。

“三生不如一熟!”永安社区党委书记冷文说,“通过各种纽带的传导,我们正在重构熟人社群,从中获取社区治理的团结力量。”

创“1+211”新机制

脏乱差小区“起死回生”

成都市双流区欧城花园建成于2002年,现有住户3000多人。这个小区由于管理不善,环境曾变得脏乱差。第一届业委会无力解决业主诉求,选择集体辞职。第二届业委会因为个别人员办事不公,失去了群众信任。不少业主看不到希望,忍痛卖房离开……陷入困顿的小区被称作“末梢坏死”。

2017年,曾任四川省白玉县委书记的藏族党员泽洛当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他从业主中动员了40多位敢于担当的党员先站出来。他们当中,有退休的县长、法官,还有地方人武部的政委等。

新一届业委会,建立了业主群、业主代表群和党员群。小区大小事项先经党组织审查,再提交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议事,同步在业主群、业主代表群和党员群里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先易后难解决。还由住户代表、街道干部、派出所民警组成小区监委会。小区重大事务,接受群众监督。

安装智能电表、小区修枝、建电瓶车集中充电桩……这些虽是鸡毛蒜皮却往往扯皮不断的事,在新的治理机制面前,很快就得到解决。

成都市双流区是我国西部城市化进程最快县区之一,近5年新增近150个商品房小区,新增占总量的三分之二。欧城花园“起死回生”的做法,被双流区委组织部总结为“党组织+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业委会+监委会”的“1+211”机制。在当地8个脏乱差小区试行之后,2018年,这些传统上访小区的全年上访率全部下降为零!

“神经末梢”从“坏死”到“激活”,牢牢抓住的,是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成都市曾梳理过老旧小区治理条块,细数下来竟涉及46个职能部门!多头指挥让“末梢”无所适从。2017年9月,成都市委创造性地在市县两级党委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由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主要负责人,构建起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社治委主任胡元坤说,通过“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抓服务、植文化”,压实“关键少数”的责任,才能发挥群众智慧,真正汇集各类资源,获得疏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蓬勃力量。

据新华社

相关阅读:
省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八次党组(扩大)会议 黄建盛主持并讲话 甘肃省委书记批示武威厕所改造问题:整治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