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110报警平台对接调解员之后:报了警没来“大盖帽”,镇得住场吗?
摘要:在认可该机制能为一线民警“减负”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提出质疑,调解员能像110民警一样24小时在线吗?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能镇得住局面吗?
今年1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人民调解与“110”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
这意味着今后报警人因医患纠纷、家庭成员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而拨打110时,到现场处理的可能不是警察,而是人民调解员。
在认可该机制能为一线民警“减负”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提出质疑,调解员能像110民警一样24小时在线吗?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能镇得住局面吗?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前往市司法局及部分基层司法所一探究竟。
第一次接“警”,还是有点紧张
1月17日,嘉定区司法局嘉城司法所接到了该所第一起“110”非警务警情分流人民调解工单。原来,住在三楼的小区居民徐先生经常往楼下倒些剩饭剩菜,二楼的桂先生不乐意了,不但将垃圾扔进徐家屋内,把对方的纱窗纱门捅破几个窟窿,还弄坏了徐家的门锁。一怒之下,徐家拨打了110,要求公安民警上门解决。
邻里纠纷闹到这个份上,民警不到场,双方能平静下来吗?头一回代替公安民警上门处理纠纷,调解员们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果然,徐先生一见来人,火气更大了:“为啥不叫警察来?”调解员们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告诉徐先生:“处理这种事,警察未必比我们更在行。”处理邻里纠纷,遇上徐先生这样情绪激动的情况是“常态”。一番劝说之后,徐先生的态度逐渐和缓,坐下来讲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倒垃圾的事情可以向我们坦白,为什么当时不向桂先生一家道歉呢?就是一句话的事,引来这么多不必要的麻烦。”调解员的一番话说得徐先生连连点头,他当即表示愿意先退一步,向桂家道歉,并承诺以后不会再向楼下倒剩饭剩菜了。面对徐家的致歉,桂先生一家也认识到捅窗毁锁的行为是多么不理智,主动表示愿意出钱赔偿徐先生一家的损失。
一起110警情,在人民调解员和风细雨的怀柔调处之下迅速处理完毕,还化去了楼上楼下两家多月的积怨。
接警平台判断是否需要民警
事实上,借助人民调解员的力量,缓解派出所民警处理非警务类警情的压力,上海已经尝试了20年。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999年起,上海市就探索在派出所内设置人民调解工作室。目前,全市300多家派出所超半数有调解员进驻。在工作时间内,如果遇到邻里纠纷等非警务类警情,派出所往往会选择让一名民警和一名调解员搭档前往处置。对派出所而言,可以节省一半的警力。
此次市司法局与市公安局开展的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只有调解员前往处置。“我们认为这项机制可行,是因为现在人民调解员已经遍布基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不仅是派出所,各司法所、居委会都有调解员,还有医调委这样的专业调解组织,这些调解员平时经常与居民打交道,时间一长,颇有些威望。
“当然,110接警时会对情况做一个判断,有没有危险,需不需要民警到场。”记者在市司法局看到,110接警中心将可能可以调解的警情同步传至上海市司法局司法行政基层信息化平台。其中一例警情虽是邻里纠纷,但伴随着砸门等暴力行为,所以备注是“需要民警到场”。
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市司法局去年还开发了“城市大脑调度中台”,每位调解员手机中都安装了“钉钉”软件,通过手机端快速分派、接受任务。“我们现在的流程是这样的,110将警情同步至信息化平台,平台会根据地址把任务分配到司法所,司法所再联系调解员处置。消息通过‘钉钉’传递,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记者看到,当天上午9时40分许的数据显示,842名调解员全部在岗,110指挥中心当天已传来警情66件,平台分派了64件,还有2件待分派。
对接110,不意味着民警不出警
徐汇区田林司法所文员吴芸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及时领受平台派来的任务,并分配给具体的负责人。“一般来说,发生在居民区里的纠纷,我会发给所属居委会的人民调解员解决,他们更熟悉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商场等非公共区域的纠纷,则需要司法所的调解员出面。”
虽然机制规定,调解员应当在接到任务之后2小时内赶到现场,但是调解员毕竟不是民警, 他们不会24小时在岗。如果在休息时间有警情,怎么办呢?
“如果是夜间发生警情,一般来说还是由民警先到场处理,我们第二天上班之后会做一个回访。”田林司法所调解员王景春说,1月20日晚上11点多,司法所辖区内一座综合楼的住户报警,投诉大楼另外一侧深夜装修。民警到场后,对方当即承诺整改。第二天一上班,王景春就给报警人打了电话,询问报警情况及后续是否需要调解员介入。
“我们的职责还是辅助民警,减轻他们的负担。”王景春说,他们也接受过培训,如果调解员单独处置时遇到当事人情绪失控,要立刻报警请民警到场处置。
栏目主编:简工博文字编辑:简工博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