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2018年经济账单新亮点

原标题:北京2018年经济账单新亮点

“北京2018年GDP将首超3万亿元!”此前,各界纷纷给出对北京市2018年经济数据的猜想。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2018年度经济数据证实了这一猜想。据初步核算,2018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高出6.5%的年度目标值。从更为具体的数据看,消费日益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全年GDP增速达预期

从不同产业数据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47.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增长7.3%。

此前,据北京市发改委预测,北京市2018年GDP一季度增长6.7%、二季度6.8%、三季度6.7%,预计全年能够较好实现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根据最新数据来看,虽然北京市2018年四季度GDP增速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显然全年经济数据已达到预期。

而从产业结构看,全市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为53.8%,对市场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八成以上;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2%和7.7%。

在人均GDP数据上,据预测,2018年北京人均GDP预计超过2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也意味着北京人均GDP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据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万元,同比增长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6.8万元,同比增长8.9%。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增多,对于北京市人民生活水平、消费力和购买力等的提升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还跟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王军表示,北京市更多资源集中在最主要的城六区,另外10个区的资源相对分散和稀少,区域内部之间发展的矛盾也是存在的。这种差距体现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上,也具有一样的逻辑。

与此同时,在城镇失业和就业情况上,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以内的较低水平,12月为1.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3万人,就业形势稳定。

服务性消费贡献超八成

消费主导趋势愈发显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超1.3万亿元,增长11.8%,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性消费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前提。北京商报记者梳理2018年北京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发现,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便快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82.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也已超八成。

王军指出,北京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已经接近主要发达经济体。“虽然消费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北京来看,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还是会持续存在。”

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632.9亿元,增长10.3%,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

据了解,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类值中,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拉动作用较大。其中,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24.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93亿元,同比增长13.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消费会一直是拉动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而在具体领域上,育幼、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服务消费带动作用明显。

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疲软态势显现。对于如何促进北京市消费进一步升级,董超认为,可以通过抑制房价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释放人们被住房支出挤压的消费能力;在消费金融方面,对消费贷的用途加以严管和规范;在消费环境国际化方面,完善免税设施布局,通过改革措施引进更多主体,加强免税设施的市场竞争程度,以此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和境外旅游者在北京消费;最后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使消费更放心更安全。

保障性住房投资上扬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对比近十年数据发现,北京市投资在2018年实现了首个负增长。数据显示,2009-2017年的九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为正增长状态,到2018年同比下降9.9%。

王军指出,由于“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预计对制造业、基础建设投资等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而且由于2017年基数相对较高,因此今年投资数据有所减少。

分产业看,第二、三产业相关投资数据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第二产业中尤以工业投资降幅最大,达44.1%;第三产业投资虽然总体下降,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了31.2%、7.7%、11.8%。

虽然总体投资数据在下降,但投资结构却在优化,集中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稳步推进。数据显示,2018年,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4%的增长率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占据了31.7%的比率,全年增长44.1%,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049.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投资领域,王军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跟全国房地产投资9.5%的增速相比,总体来看2018年北京市房地产投资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其对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还很低。尽管维持正增长的态势,但更多还是保障性住房投资带动更明显。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彭慧/文张彬/制表

相关新闻

两连降201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4万

北京商报讯(记者陶凤彭慧)1月23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比上年末下降0.8%,连续两年负增长。北京市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比上年末减少2.2万,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

2018年底,北京市委党校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也显示,201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实现双降:户籍人口1359.2万,比上年末减少3.7万;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与上年末相比减少13.2万。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此前表示,“大城市病”治理任重道远,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要持续提升。城六区人口虽然持续减少,但是要实现到2020年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十三五”后半期任务依然艰巨。

对于人口负增长,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去年初解释称,这符合北京人口发展变动的趋势。她指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而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不断缩小,部分省市区人口出现回流趋势,而人口向各大城市流动速度有所放缓。

同时,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一些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就业人口有所减少,影响人口总量的变化,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长。

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社会建设蓝皮书: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曾预测,2017年北京市有可能成为人口数量由增到减的转折点,人口增长势头将彻底扭转。通过近两年数据发现,过去几年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人口调控效果逐渐显现。

相关阅读:
Burberry三季度零售收入下滑2% 财政增收相对放缓,体现减税成效